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

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熙寧五年﹝1072﹞,蘇軾遊西湖後,回到湖

邊的望湖樓,寫下這首詩。詩人飲酒,有時是為了引發靈感,蘇軾這首詩即是在

此情境下寫成。以黑雲翻墨形容將雨未雨,白雨跳珠活寫下雨之景,未遮山與亂

入船又詞性相對,寫來穩妥;轉折句以一「忽」字帶過,西湖瞬間又恢復水天一

色的晴朗。整首詩順著時序,寫西湖多變的樣貌,可說節奏分明、筆法高妙。

蘇軾〈書雙竹湛師房〉

蘇軾〈書雙竹湛師房〉:「暮鼓晨鐘自擊撞,閉門孤枕對殘釭。白灰旋撥通紅

火,聽臥蕭蕭雨打窗。」這首詩從聲音、顏色兩方面,摹寫禪房的清淨,構織

高僧的居處,呈現的是動靜相生的美感。雙竹指雙竹寺,蘇軾夜宿湛師禪房,

題詩以贈。先是摹寫聽覺的暮鼓晨鐘,使人心靜,再摹寫閉門對燈的清淨。接

著,寫冬夜爐火燃燒了一夜的寂靜,最後寫蕭蕭雨打窗的極靜。空間上從屋外

寫到屋內,再從屋內寫到屋外,選材上從顏色的紅與白做一對照,動靜相生、

冷熱相比,自是寫詩的好手。

喜劇的功能

從某一個角度來看,喜劇展現的是一種美感經驗。透過喜劇,我們淨化了情感,

發現了生命的美好,因此更能欣賞這個世界。悲劇淨化了我們在哀憐、恐懼方面

的情緒,但喜劇讓我們鄙夷醜陋和嫌惡之後,留下的只是美感。

高的意思

高這個字的外形,就像是城臺上的譙樓,用以觀遠方。後來,這個字引伸與高樓有關。

高雖是形容詞,但它原本的意思是名詞,做「高遠」是引伸義。

高的常用詞有:不分高下、莫測高深、明鏡高懸、

                  德高望重、高朋滿座、勞苦功高

教孩子注意重要的事

現代的孩子對於自己切身的事,往往不是那麼在意,原因是:父母都幫他設想好了,

他不需擔心什麼。等到他們需自我管理的時候,他們會錯過某些重要的事情,或犯下

無法彌補的錯誤,所以,做父母或老師的,有責任告訴孩子:注意有關自身的重要事

情,確實的掌握時限或機會,以免追悔不及!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

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這首詩將西湖的美,一語道盡。西湖的美,是無論

晴雨、日夜的。蘇軾以審美的態度面對她,將她擬人化之後,使西湖美景化身

為絕世美女,這麼一來,不但充滿感情,同時也豐富了它的意象。任何的人、

事、物,你只要懂得欣賞,就會發現:她無處不美、無時不美,美就在你的身邊!

歐陽脩〈豐樂亭遊春〉

歐陽脩〈豐樂亭遊春〉:「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遊人不管春將老,

來往亭前踏落花。」這首詩寫暮春景色,感傷春天流逝,更多的意涵是感歎時光

荏苒,因此須把握好景。詩人用紅與青做對比,寫出美景依舊但日已西斜,對此

無涯的綠意,不禁生發春天將去的悵惘。不說遊客趁此暮春遊賞,而說只來往在

豐樂亭前,踏著落花,化實際的足跡為落花一景,寫來含蓄而有味。歐陽脩時為

滁州太守,看到百姓能前往豐樂亭遊賞,想必心中有無限欣慰吧!

 

悲劇的起源

柏拉圖認為:悲劇起源於人類「幸災樂禍」的心理,悲劇家總認為「可以用悲劇

滋養人類見到他人『悲』,因而覺得自己『不悲』」,而這是人類的劣根性。他

同時也認為:悲劇全發自於人們有感情,而人類的感性抬頭,理性就薄弱,因此,

他把悲劇家也排斥在理想國之外。

怎樣運用閃示卡

閃示卡是教具的一種,通常用在閃示字詞,幫學生複習或測驗時用。使用閃示卡時,

要注意由左到右,讓各個角落的學生都看清楚。閃示時,一邊讀秒,一邊閃示,並依

序排列、整理。閃示卡的字詞要字跡清晰,顏色不要太刺眼。由於閃示卡有即時測驗

的效果,可以節省紙張,所以也是環保教具之一,值得教師多加運用。

 

王之渙〈涼州詞〉

王之渙〈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這首詩寫征庶之人的疾苦,傳達了皇恩不及將士的悲哀。

王之渙先是以誇飾的手法,寫黃河的遼闊,直上雲間,只見邊塞黃沙滾滾,

極其荒涼。思鄉的戰士耳邊聽著羌笛吹著〈折楊柳〉的離別曲,怎能不勾起

思鄉情?一句「春風不度玉門關」,更可見關外景觀是十分蕭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