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創作者的“寂寞情結”

我曾寫過一篇《盡情地享受獨處》,這可以說是它的姊妹篇,而寂寞與孤獨既相似,又不同。姑且用這個題目,是想單獨寫一寫寂寞。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聖哲經歷過寂寞,曾留下“青燈苦讀”、“河畔問天”、“南山幽臥”、“竹林談玄”的美名,這是中國歷代文人心靈最寧靜、最崇敬的港灣。今天的文學創作者,又有哪一位未經曆過寂寞?我想,幾乎百分百都經歷過寂寞,而且經歷著寫作者間相似的、與眾不同的“寂寞情結”,我現正在寂寞中用“我手寫我心”的手法,寫一寫文學創作者的“寂寞情結”。
為了找尋寂寞的確切依據,我專門查了《辭海》,釋義為:清靜;無聲。冷落;孤獨。看了《辭海》的釋義,我忽然想起了當地的一個笑話:說的是鄰縣寂寞的一個男子到外地出差,晚間在下榻的賓館接到了一個小姐的電話:“先生,您寂寞嗎?”這個男子回答說:“我即墨”服務小姐一聽,不一會兒工夫就到了他房間門前,“砰、砰”敲門,這個男子打開門見一個小姐進來,先是一愣,接著忙問:“有啥事?”這時候小姐又一愣:“你不是寂寞嗎?”這個男子仍舊回答:“我是即墨”“您寂寞,我過來陪陪您。”男子這才聽明白了,忙說:“我是即墨,不是寂寞。”小姐也意識到了誤會,嘻嘻哈哈地笑著走了。通過這個笑話可以看出“寂寞”的影響力是深遠的。
似乎社會越發展,人類越進步,人群中就會越寂寞,外面的世界越精彩,獨處陋室就會感到越寂寞。在這種狀態下,耐得住寂寞,才是人生的境界和品味,也有人說是一種修養。而作為文學創作者,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擁有充足的創作時間,以便靜下心來創作出一個人怎樣才能認識自己呢?決不是通過思考,而是通過實踐。佳作,大凡文學創作者都有這方面的體驗或感受。這也就使文學創作者自然形成了既有“驚濤拍岸”式的佳作問世,又避免不了歸結為寧靜、寂寞的湖面,所以說,文學創作者的精神花園裏始終盛開著一支鮮豔卻又寂寞之花,這也就是文學創作者的“寂寞情結”。
寂寞無處不在,有時在無意間就會和寂寞有了心靈的碰撞和緣分的對接。大凡從事文學創作的人,大都希望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潛心文學創作,努力創作出精品、佳作,大都不貪玩,不善玩,打牌、下棋、搓麻將、釣魚等大多不喜歡。習慣於自己和自己作伴,沒有電話,沒有微信,沒有信件,沒有人按響門鈴,這樣一來,閒暇時間自然就會多起來,這是文學創作所需要的幽靜環境。不過,這也正是寂寞乘虛而入、頻頻造訪的時候,文學創作者也感受到了寂寞的到來,先是耐得住了寂寞,接下來,就盡情享受著寂寞,用思想、思考充盈著空心的寂寞,使寂寞的時光裏留下了思想者的足跡,每每佳作問世,大都要回過頭來感謝那段曾經擁有的寂寞時光,因為大多佳作都是寂寞所賜予的。這時候,我又想起了那些文人聖哲,正是心中裝得下大寂寞的人,不在寂寞中奮鬥,何來一鳴驚人?假若曹雪芹耐不得寂寞,寫不出驚世之作《紅樓夢》;假若李白不經歷寂寞,也寫不出“舉杯澆愁愁更愁”的大境界,他寫的“古來聖賢皆寂寞”正是表達了古代聖哲的“寂寞情結”。
寂寞,是許多文學創作者“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大境界,是理想化的。不過,人生活在社會中,社會生活不可能因個人的意志為轉移,人要隨社會生活的變化而變化。作為文學創作者,應順其自然。既嚮往寂寞,寂寞來了的時候,又要耐得住寂寞,享受寂寞,不能讓它白白地溜走。寂寞中便充斥著思考、思索,寫作實踐,寂寞的過程就是思考寫作的過程。在寂寞的旅程中,最容易留下跋涉者的足跡,最容易寫出思想的火花,創作出時代的華彩樂章。從另一個角度講,寂寞不來的時候,也不強求寂寞,這才是真正的生活。
耐得住寂寞,才能抵制住誘惑,潛心寫作,成就事業,這是一種悲壯的美麗,浮躁是事業的大敵。面對外面多彩的世界,寂寞考驗的是心境,誘惑考驗的是定力。耐不住寂寞,經不住誘惑,將一事無成。古人說得好:“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不正是一條“寂寞—思考—寫作”的路徑嗎?
寂寞,就是文學創作的旅程,是屈原的天問,是李白的夢遊,文學創作者正是擁有了“寂寞情結”,才擁有了文學創作的天地,才創作出源源不斷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