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營課程教學分享:生活導演~中文電影欣賞班 — 跨領域的語言學習

「你印象中看的第一部電影是哪一部?」賴老師問學員們的第一個問題。

絕大多數說的是美國好萊塢電影、英雄式電影。而賴老師第一部電影卻是日本「桃太郎」。我呢?年代久遠,真的想不起來了!但印象深刻的是媽媽帶我們到基隆當時的電影院看許不了先生的電影;爸爸帶我散步到台北公館東南亞戲院看電影遇到停電而得到一張下次再來看的電影票; 國中段考完跟著同學們一起去西門町看當時最紅的「七匹狼」。之後更不用說了,李安導演的每一部電影,都看。

如果說口語表達透過大量閱讀奠定基礎,那麼看電影,也是語言學習,也是美感教育,跨領域學習的媒介。於是透過欣賞華語電影,老師引導提問(ORID),讓學生們可以嘗試用中文表達想法,甚至能夠寫出觀影心得,即是我們這次舉辦此課程的目標。

緣起:

賴柏宗主任,也是我們在台灣常常跟著蘇蘭老師到處看電影、看表演、逛展覽的隊友。充滿藝術家氣質的賴老師跟夫人,都在台北市仁愛國小擔任重要職務,深根推廣美學教育不餘遺力。對電影的熱愛程度與深度,讓我在構想中文電影課的開始。就想到可以邀請合作的對象。也是一則簡訊,馬上答應!這樣的支持義氣,真的很令我感動!

備課與挑戰

透過簡訊、視訊溝通,google doc 共備課程。賴老師負責電影相關資料準備、我負責看完每一部片找出對美國學生來說是生字詞的中文。最多的討論應該是選擇電影的部分。一開始的構想,希望讓孩子們更認識台灣電影。所以選片上多是以有台灣背景的出發。這時出現的挑戰:台語、日文在片中出現的比重,又沒英文字幕輔助,學生可能聽不懂….。

另外,片源也是一個挑戰。雖然我們不在課程中看電影,但多少還是希望能夠給予學生片源,在上課前看過,於課堂中進行深度一些的討論。而我也在找片源的過程中,發現原來不是我想的那麼簡單。

從台灣文化部的網站搜尋,才知道,原來要支付公播費用。但對於一個課程收費連公播費都無法支付的狀況下,只能往其他可行性尋找片源。例如美國有上映版權,可在Netfix, Amazon Prime, Rent on Youtube等。回想過去在台灣,因為有片商提供推廣的片子,蘇蘭老師可以在演講座談中播放片段內容並引導。在這裡記錄給需要的老師們參考:(請支持正版)

  • 文化部電影工具箱  在寫這篇分享時發現,網頁似乎重新改版了。
  • 電影製作公司:選好的電影,如果文化部點影工具箱的使用版權到期,可以在資料中找到電影製作公司,直接洽商。這次課程中的「魔法阿嬤」便是透過此管道租片,也感謝我在台灣的朋友熱情贊助租片費。(以後辦此課程要把影片租借費用含入)
  • 北美可觀看華語片頻道: Netflix、Amazon Prime。例如這次選的「生生」、「推手」。只是沒有中文字幕,有點可惜。
  • Youtube合法公開使用影片:例如這次使用王小棣導演的微電影「剪刀、石頭、布」作為開場電影。片短,學生們比較沒有語言上的壓力,影片中主角年齡也不會差異太大,可以有初步的共鳴。
  • 愛奇藝、騰訊:華語片也可以搜尋得到,但如果對於繁簡字體有考量的老師,這部分就當作自己搜尋資料來源即可。

執行與成果

非常佩服賴老師的功力,每一堂課的電影資料滿滿,延伸學習的廣度與寬度,真的覺得一堂60分鐘的課應該要拉長。不過學生們還年輕,再拉長也可能會注意力發散,這在未來可以再斟酌考量。當然也搭配google classroom進行電影中文生字詞的學習與練習、觀看影片後的心得分享。

在五堂電影欣賞課的最後一堂,我們很榮幸邀請到李安導演的夫人,林惠嘉女士參與我們線上交流互動。在前面幾次課程中,賴老師逐步引導學生準備提問問題,而學生們提出的問題都非常好!

學生回饋

幾次上電影課學到很多,懂的怎麼好好看電影,從電影內容中看到更多細節,也能更加瞭解華語電影並且可以從頭到尾看完!~學員黃O予

其中一位學員的電影觀後感

魔法阿嬤這部電影的故事內容把我認識的台灣文化表現出來, 像我媽媽說她小時侯就是由奶奶帶大的, 爸爸媽媽的聲音總是透過電話上才能聽到. 還有當主角豆豆大哭時, 阿嬤轉電視上的節目來哄他, 每個節目都好有台灣特色, 有些節目在我回台灣時還看過。另外, 阿嬤和豆豆解釋孤魂野鬼.普渡.放水燈與投胎這些概念, 也把台灣農曆七月和中元節的鬼節文化精神帶出, 讓我印象深刻!

教師研習會~電影與語文的跨域教學經驗分享會

在經過這次的實驗教學經驗,我再次邀請賴老師進行一場電影教學經驗分享,內容充實且大家收穫滿載。影片講義也在此分享給有興趣的老師們。

節錄分享會影片部分照片分享。

如果剛剛前面沒有點賴老師的名字進去瞧瞧,這裡是夏令營宣傳期間做的影片連結(是的,我又熬夜看到天亮了…):https://youtu.be/c1AeAjxwvzk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