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師資需求
華語教學的興起,最初是針對海外僑社子弟的中文教育。最近幾年,因為中國大陸市場商業利益崛起,中文開始在國際上嶄露頭角,海外華語教學的市場逐步擴張。然而,盡管教學市場已經存在需求,但短期間內要供給足夠的高品質師資,確實有其難度。
巴拉圭地處南美洲內陸,在從事華語教學的師資部分,除僑界老師(主要仍以僑社子弟為教學對象)以外,即仰賴教育部及國合會派遣至巴國之華語教師。為便利大亞松森地區大學院校及黨、政、軍事單位學員學習,目前華語教師皆親至首都各教學點教授華語,完全到府服務。
目前在巴拉圭學習華語者,可簡略分為四類:
(一) 曾經在台求學或取得獎學金者;
(二) 計畫至台灣求學或取得獎學金者;
(三) 就業市場有需求者;
(四) 本地教育機構的註冊學生。
針對第(一)類,曾經在台求學或取得獎學金者,目前已返回巴拉圭謀職,主要希望能繼續使用華語,以不生疏其語言。再者,期望可強化與本身專業相關之華語。目前在接觸的華語獎學金學生中,不乏有學生希望加強法律專業的中文用語,亦有部分學生想加強商用會話。
這些學生人數雖不算多,偏向一對一教學,但在師資方面比較缺乏。目前海外華師,有相當比例本身具備外語背景或語言相關科系畢業,再輔以修習華語教學課程,故一旦遇到學生指定專業科目之華語課程,較無法配合其需求。
第(二)類,計畫假以時日前往台灣求學或取得獎學金者,這些學生本身多半愛慕中華文化,例如喜愛唐詩宋詞、少林武術。這些學生大多知道尋求學習華語之管道,目標及動機明確,且多數為零起點程度學習者,他們也較易找到教學資源。
第(三)類,就業市場有需求者。這些學生日常工作業務多半與中國大陸市場有合作關係,比較傾向學習簡體字。目前中國大陸在巴拉圭境內尚未設置孔子學院,加上巴拉圭與我具有正式外交關係,華語教學絕對以正體字為優先,最多加註簡體字,替學生增加一個選項。
第(四)類,本地教學機構的註冊學生。例如,巴拉圭中正學校西文部,華語文課列入必修課程,而且從幼稚園到九年級,十年一貫。理論上,這些學生在進入高中之前,已經具備足夠的華語溝通能力。但實際上,也只限於動機強烈的少數學生。其他學校的華語文課則列入選修課程,學習動機因與第(二)類無異。
此外,在巴拉圭從事華語教學,教師本身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如下:
(一) 教學熱誠:巴拉圭仍位列開發中國家,學校教學設備落後台灣甚多,資訊設備尤其不足,仰賴海外、國際組織或宗教機構捐贈。學生普遍學習意願不高,回家能主動預習溫習功課者少之又少,更有甚者,完全不在乎考試和分數。華文教師在此教學環境,除了耐心之外,更要具備教學熱誠,針對拉丁族裔學生喜愛的動態教學,開發新穎教材教法。
(二) 外語能力:巴拉圭是西語系國家,英語普及率偏低,因此教師本身除了使用英語溝通外,尚須具備中等以上程度的西語聽說能力。雖然專家推薦盡量以目的語從事教學,但課堂上學生提問、日常生活仍是以西語為主。否則,很可能連去銀行提領教師薪水都有困難。
(三) 數位資訊能力:巴拉圭的資訊設備普及率偏低,一般學校仍採用傳統黑板粉筆教學,但限於照本宣科。海外華師在巴拉圭從事華語教學,多半隨身攜帶資訊設備(如:筆電),最好能再具備自行升級和保修能力。甚至,投影機也以自備為宜,教學單位經常發生數量不足,各門學科搶用情況。
(四) 良好公關能力:海外華師個人在教學單位授課,平日應多與行政人員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在緊急情況下(如:教室停電、教學設備損壞,甚至搬動重物),方可容易取得奧援。有道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平日建立友誼,養兵千日,用在一時。
(五) 適應環境能力:巴拉圭社會治安條件不佳,大眾交通也相對落後,甚至氣候因素,夏天高溫經常突破40℃,很多教學點也欠缺空調設備,經常汗流浹背。因此在巴拉圭從事華語教學的老師,最好能先考上駕照,買一輛中古車,不僅方便攜帶教材教具,尤其女老師晚間上下課也比較安全。
目前,台灣華語教師主要投入歐美及東南亞市場,地點較近,政府主管機關亦較易投入更多人力,從事定點開發。南美洲地理位置邊遠,幅員遼闊,交通不便,往來費時,尚存極大開發空間。惟近來投入華語市場的教師越來越多,只要持之以恆的耕耘,亦可開花結果。
二、學習者期望
巴拉圭仍是第三世界開發中國家,多數學生在學習華語之後,開始對於台灣懷抱莫大的憧憬,盼能有朝一日赴台升學,因此對於華語,希望能持續地上課,保有輸入語言的能力,以免時間一久,語言程度又回到起點。
因此,很多學生上課到中段時期,便陸續表達希望初級班結束後,能夠繼續修習華語或是續開中級班。這部分對於長期規劃而言,實有必要,一方面是基於華語文測驗之對象,要有一定的漢字辨識能力,這在初級班是較難達到的,另一方面初級班在幾個月語言訓練下,具備了基本溝通能力,然而一旦停滯或未繼續學習的情形下,且當地又無華語學習環境,很容易華語就回到起點了。
三、資源限制
在海外的華語教師最常遭遇的即是「無華語學習環境」及「因時制宜的教材」,華語課程經常伴隨中華文化的傳遞,在台灣,過年過節景物隨處可見,隨手可得,處處是教材,然而在巴拉圭,可說是取材不易,因此需仰賴老師的巧思及大使館所具備的資源,搭配影音媒體,締造學習環境。
善用中正學校及大使館所辦理的各項文藝活動,邀請學生參加,體驗台灣文化。目前台灣相關單位亦為此積極開發網路資源,製作線上影音教材,以供海外華語教師取用,相當方便。
四、未來展望
在首都亞松森的華語市場,仍然有著相當的開展空間,這幾年除了教育部外,國合會亦持續對中南美洲挹注華語教學人力,雙方相輔相成,共同開創華語殿堂、開拓中南美華語教學市場,並透過計畫性與系統性作為,長期培植華語教師,使華語教師得以在國外大展長才,並整合資源,定期回報教學成果。
巴拉圭為南美洲華語市場的起點,將來勢必成為南美洲之重鎮,以此為中心據點向外延伸觸角,將來如要開發其他南美洲國家華語市場,得複製其市場經驗,採用其計畫及策略性之經營方式,擴大教學之通路。
目前上課均採多媒體數位教學,並充分利用雲端以分享學生資源,近來,各項數位教學日新月異,身為華語教師,在將來必須不斷自我充電與提升,展現台灣華語文教學特色,採取數位化及精緻化路線,爭取國際市場的認同並穩固本國之華語教學路線。
近來相當多學生想赴台升學,台灣十餘幾所大學也陸續和巴拉圭的大學建立姊妹校關係,假以時日,華語勢必列入大學的選修或必修課程,透過雙方之合作關係,或許可建立短期交換學生機制,使學生得以抵免學分,同時體驗台灣生活,並強化雙方之教育合作關係,鞏固兩國邦誼。
五、總結
目前華語正受到國際間的重視與關注,因此亟需華語教師的投入,台灣走的是精緻化路線,量少質精,並大量採用多媒體資源,使教學更加生動有趣。當然,要克服的困難也不少。首先是教材整合,近年來派遣至巴拉圭的華語教師的情況持續穩定,教師間互相分享資源及教材,使彼此得以投注更多心力於課堂教學,不吝提供教材互相使用,這也是近來華語研究討論的範疇,而在巴拉圭做到了。
另外,陸續接到開設中文課程之需求,目前採策略性市場投入,廣泛性於大學校院開班授課,學生反應情形良好,紛紛表達繼續上課之意願,並協助推廣,以開放給更多人參加,除了在學校中持續行銷華語課程,也透過學生口耳相傳,為未來的課程生員紮根。目前積極配合「邁向華語文教育輸出大國八年計畫」,積極開發海外市場,耕耘巴拉圭為南美洲華語龍頭,擴大規模,持續努力。
撰稿:蔡佳珊老師、李是慰老師、林佩樺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