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博士說:“我認為幸福的定義應該是快樂與有意義的結合,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裏享受點點滴滴,這種解釋絕不僅僅限於生命裏的某些時刻,而是人生的全過程,即使有時經曆痛苦的感受,人在總體上仍然可以是幸福的。
什麼是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讀書學習、參加有益的活動、寫作、繪畫、解決難題、當義工、常回家看看等。泰勒博士建議“經常去重公司註冊複這項有意義的活動,使其規律化、習慣化。”只有這樣,幸福和快樂將伴你同行。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有意義的事即使價值再小,也比無意義的事有價值。”
然而有的人整天泡網吧、逛街、打麻將、講吃講穿。他們認為這樣能帶給他們快樂,而學習只能帶給他們煩惱和痛苦。泰勒博士認為:“我們把工作和努力與痛苦綁在一起的惡習,已經深深地影響了我們在學校和工作中獲得幸福感。經曆困難可以讓我們更珍惜快樂,不再認為快樂是理所當然的,對生活心存感激本身也是生命意義和快樂的重要來源。” 把努力與痛苦、休閑與快樂聯系在一起,這其實已經幹擾了我們對於自身體驗的客觀認知。當我們開始把工作中的積極體驗負面化時,其實也是在限制自己獲得幸福的潛力,因為幸福並不僅僅是經曆正面情緒,還要重視這個過程中的體驗。對於這一點,我是深有感觸的。
我在退休後來到上海,在享受三代同堂的天倫之樂中,也承擔了一份必要的家務勞動。由於受到時間、場地、環境和條件的限制,想繼續繪畫和創作是不現實的。只有尋找其他的精神寄托,於是我就嘗試著寫點文章,運用自己學過的美術專業知識,向大眾普及一點藝術鑒賞知識、信息和方法。為提高甩頭髮中華民族文化水平貢獻一點綿薄之力。因此我經常在家人晚上睡下後,奮筆疾書,樂此不疲。熬夜是家常便飯,有時是整個通宵。第二天又很早投入正常的生活節奏。當寫作遇到困難時會感到苦惱和煩躁,有時還會想打退堂鼓,但憑借自己頑強的意志,很快就能挺過去。剛退休前,曾擔心沉湎於繁重的家務勞動和照顧孫輩,會無所事事,降低幸福感。然而現在雖然辛苦但卻感到生活更加充實、快樂和有意義。
做一個幸福的人,必須要設定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後努力地去追求。就像泰勒博士說的一樣,信念是自我實現的語言。當我們下定決心的時候,我們已經完全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也許這個目標會成功,或是失敗,我們都要把它當成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並且要明白任何一個獲取成功,或說是追求幸福的人,他必須保持一顆積極的心態,要自我和諧目標。所謂和諧目標就是要主動的去選擇目標,而不是被加附在我們身上的,是,而不是僅掉頭髮僅為了獲取物質和名譽。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感到追隨生命的喜悅時,不僅可以享受人生,也會更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