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6

小孩做大事 我相信我做得到!

當我們說,「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心裡想的是什麼樣的主人翁?長大念名校、找到好工作?還是關心社會和人,願意改變世界的不美好?很多小孩從小小行動出發,為社會做出連大人都無法做到的貢獻。他們是什麼樣的小孩?他們的父母做到了哪些事?

  • 2013-04-01 親子天下雜誌 44期    文/賓靜蓀

聽廣播,看電視,讀《親子天下》

為服務更多讀者,本期〈特別企劃:小孩也能做大事〉與下列媒體合作:四月八日(一)晚上八點好消息電視台「幸福來敲門」、四月二十日(六)下午三點教育電台「今天不上課」。

– – –

台北饒河夜市,一位流浪漢在翻找垃圾桶。

一位路過的媽媽對身旁念國小的兒子說:「你看,要認真念書,不然就會變成那樣。」

另一位工程師爸爸則對三歲多的兒子說:「世界上有很多這樣過得不好的人,你長大有能力以後,要去幫助這樣的人。」

你,會如何反應?

同樣場景發生在加拿大一個寒冷的冬天。五歲女孩漢娜(Hanna Taylor)看到後感同身受,「為什麼?」是她第一個悲傷的想法。「如果每個人都分享自己所有,就可以『醫好』無家可歸的人,」是她提出的行動。八歲時,她在爸媽協助下,成立非營利組織「小瓢蟲基金會」(Ladybug Foundation),號召全加拿大小孩來關心、幫助流浪街頭的小孩和大人。漢娜教小朋友 DIY 小瓢蟲存錢筒、義賣小瓢蟲餅乾。她親自到各學校、社區、甚至向「大老闆」演講,至今募集超過一百萬美元。

九歲德國男孩菲利斯(Felix Finkbeiner)二○○七年為準備有關全球暖化的功課時,上網蒐集資料,了解到汽車、工廠、發電廠排放出二氧化碳,造成冰河融解、海平面上升。他又讀到肯亞一位女士號召大家種樹,發起「綠帶運動」,三十年內在非洲各國種了三千萬棵樹,並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非洲女性。

很受激勵的菲利斯以「北極熊的末日」對班上同學做簡報。呼籲:「我們小孩也可以在地球上的每個國家種下一百萬棵樹。」兩個月後,他們在學校裡種下第一棵樹。菲利斯和同學的種樹行動,很快獲得德國其他學校的響應。他架設「為地球種樹」(Plant for the Planet)網站,號召全世界小孩在自己的學校、社區舉辦種樹派對,並且設立「氣候學苑」,訓練更多有能力向大家分享環境議題的青少年。今天,德國小孩已經共同達成種下一百萬棵樹的目標,「為地球種樹」也擴展成為一個全球青少年的永續環保運動。「小孩必須同心協力,因為,能改變未來的時機,只有現在……」菲利斯說。

普通小孩+微小的動機=做大事的小孩

全世界,都有小孩做「大事」的例子。這些孩子都不是天縱英明、出身優渥或從小被刻意栽培。根據研究,一開始他們多是「普通的孩子」,從一個很微小的動機和行動出發。

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系教授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長期研究青少年發展,透過大型調查、多次深入訪談二十位從小「做大事」的年輕人和他們的父母、師長後發現,他們的日常生活、家庭教養,都很普通且低調。但「因為擁有特別清楚的目的,他們在完成過程中成為非常主動的學習者,表現出驚人的正向能量,並且較同齡孩子務實,」戴蒙在他近年重要著作《邁向目的之路》中表示。

他發現,能做大事的小孩,都能清楚回答下列問題:「為什麼你正在做你現在所做的?」「為什麼這件事跟你有關?」「為什麼它們很重要?」戴蒙認為,這些問題的最終答案,就是目的,是一種終極的關懷,是一個穩定而全面的企圖,「想完成某件對自己有意義、並能為世界帶來重大影響的事情。」

這麼做,孩子也能成「大事」

「普通」的孩子,有一個「微小」的動機。這不就是我們身邊的小孩嗎?那為什麼有的孩子做成「大事」,多數沒有呢?

一、從呵護「發現的時刻」開始

想「做出改變」非一蹴即成,也絕非父母或其他大人能代為設定。戴蒙在研究中歸納出幾個重要關鍵,這些孩子都經歷「發現的時刻」,發現某件事似乎不對勁,需要修正或改進。

今年大四的萊恩(Ryan Hreljac)在小一時聽到老師說,非洲小孩因為缺乏足夠的乾淨飲用水而死亡時,他就開始想存錢去興建飲用水井。他花了四個月在家裡做額外家事,存下七十美元,卻發現一口完整的井需要兩千美元。於是他做更多家事,並且開始去演講,向親朋好友、及其他兒童相關的非營利組織募款。萊恩六年級時,和家人創辦的「萊恩的井基金會」(Ryan’s Well Foundation),已經在全世界十四個國家挖了三一九口飲用水井,有近五十萬人因為基金會和相關人士的支持努力,獲得更乾淨的飲用水。

更重要的是這些小孩的父母,在這些時刻,並沒有急著告訴孩子:「先把書讀好!」或是「你還小,不懂!」相反的,這些孩子的公益行動,都獲得父母的支持和鼓勵,讓他們有「我做得到」的自信。

儘管有時父母對孩子的目的並不熟悉,甚至感到有點驚訝,但是他們都會支持孩子去面對挑戰,並提供幫助。這些父母並沒有企圖直接為子女創造一個人生目的,但他們提供視野、鼓勵孩子思考、去找解決方案。一旦有初步的成功,就會替孩子的動力添加更多燃料,讓他們更投入、更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戴蒙更發現,關心他人的孩子自己能得到一個完整美好的生命經驗和啟蒙。未來在順境時,因助人的目的而有喜悅,在逆境時,也帶來復原力。面對長大後的各種角色,才能承諾,不會無所事事,不知自己的人生所為何來。

二、大人不做旁觀者

大人最重要的功課就是以身作則。加拿大青年柯柏格(Craig Kielburger)創立「解放兒童基金會」(Free the Children )時只有十二歲。他和十幾個同學從關心巴基斯坦受虐童工開始發響,到今天已經吸引百萬年輕人參與。

柯柏格記得小時候某個耶誕節前夕,媽媽帶著他和哥哥經過一位坐在購物中心附近的流浪漢。兄弟倆想趕快去買禮物,但當特教老師的媽媽,卻停在他前面跟他說話,並塞了零錢給他。柯柏格本來不覺得這有什麼,但當後來他發現對街的路人,對流浪漢避之唯恐不及的態度,他才知道媽媽那個看似簡單的關懷舉動,是多麼不簡單。

這樣的身教留下比任何言語教誨都強大的影響。多年後,柯柏格才了解媽媽給他們的另一個啟蒙是:「不要當一個被動的旁觀者。」大多數父母傾向避免讓孩子處於無望、無助的情況。但努力保護的同時,也好像鼓勵孩子對他人的苦難閉上眼睛,間接加強「我不能改變什麼」的無力感。「什麼都不做,就表示,你是問題、而非解答的一部分,」柯柏格說。

三、鼓勵孩子問:「可以幫忙嗎?」

然後腦力激盪把想法變成行動,不論是為陌生人開門、對他人微笑,為盲人朗讀、帶老人家去買東西等,或者捐獻物品、給更需要的人。蓋水井的萊恩說:「你必須站出來為其他人做點事,即使只是舉手之勞,也能幫助別人。」

四、一起做志工、參與公共事務

花點時間帶孩子傾聽那些被服務者的人生故事。但是避免用功利的動機。政大教育系教授詹志禹觀察,台灣父母和學校大多不希望孩子太關心社會,因為要讀書、應付考試。有些家長和學校鼓勵孩子關心社會,因為社會科考試也許會出時事題,或作文用得到。有些家長和學校會安排孩子參與社會服務,卻只為志工時數或經驗,有助於甄選入學。「工具性目的過強,摧毀了事務的內在趣味和行動的深層意義,」他強調,以至於考試或甄選一結束,行動就消失。

五、你做的每件事,都很重要

每當孩子可以做出對他人有所貢獻的時機來到,父母要清楚讓孩子知道。例如帶孩子在社區裡贈送禮物給老人家,記得要指出,孩子的關心對老人家多麼重要。不管用何種方式,來自父母的加油鼓勵,是建立孩子人格特質的極佳練習,而且可以在早年生活裡養成的習慣。

家有青春期的父母通常對自己能影響孩子多少,不太有信心。戴蒙以身為三個孩子父親的親身經歷,提醒父母「不要太快驗收成果」。儘管表面看不出來,但「我們在孩子身邊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件事,孩子都會記得。」戴蒙肯定,父母的價值觀、人生觀會形塑子女的品格,需要長期的努力,「也許要在子女長大離家後才清楚表現出來。」

捫心自問,你相信孩子有改變世界的可能嗎?若是連你都不相信,孩子還會有機會嗎?

【延伸閱讀】

邁向目的之路》 威廉‧戴蒙 著 / 天下雜誌出版

《11歲男孩的祈禱:一起種樹救地球》 菲利斯‧芬克拜納 著 / 大田出版

【參考網站】

小瓢蟲基金會:www.ladybugfoundation.ca

為地球種樹:www.plant-for-the-planet.org/en

萊恩的井:www.ryanswell.ca

解放兒童基金會:www.freethechildren.

Category: 未分類 | 在〈小孩做大事 我相信我做得到!〉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4 月 16

好文分享「洪蘭:別逼孩子一直讀書」

朋友的孩子寫了封信給我:「阿姨,拜託你跟我媽說,我知道我已經國三了,我知道馬上要基測了,也知道考不上的後果,但有時我就是讀不下書。只要發呆一下,我媽就碎碎唸。我告訴她,我不是機器,我沒有辦法一直不停的讀書,她說:不念書就去睡覺。她不了解,很煩時睡不著、很累又睡不著是很痛苦的事,阿姨我快瘋掉了!P.S.不要用 e-mail 回信,我媽每天檢查我的信箱。」

人有好為人師又自以為是的通病,尤其做父母的認為:「虎毒不食子,我是為你好,為什麼你不領情還要生氣?」幾乎所有的親子衝突都源自溝通不良,父母的好意因為不是孩子要的,反而使孩子更叛逆。天下不知有多少悲劇是始於「為你好」。

我們的大腦和胃一樣,凡是不能消化的,就不能吸收。胃會飽和,大腦也會:我們看一個紅色的圖案兩分鐘,然後把眼睛轉到白牆壁,這時剛剛紅色的部分會變成綠色,因為紅色感光細胞疲勞了,不再向大腦發射信號,它原先所壓抑的互補色綠色,就出來了。

我們的注意力也有同樣現象,兩個同樣的刺激前後出現的間距太近時,大腦會看不見第二個刺激。聽覺更是,太太如果一直抱怨,先生對太太的聲音會有聽沒有見。人不是機器,不能每天做同樣的事,就是機器也有彈性疲乏。不想念書時,眼睛明明在書上,但是大腦就是沒有註冊,有讀沒有懂。

大腦的這個特性可以從七○年代的一個實驗看出:實驗者給大學生看一組十個花卉的名字,如玫瑰、百合,看完後,請他默寫出來。對一個大學生來說,這不是難事,他幾乎可以全部寫出。休息兩分鐘後,再給他看十個花卉名稱,這時,他能寫出八、九個來。等到第三次看花卉名字時,他只記得六個了。但是第四次若是換成家具類,如桌子、椅子,這時他的正確率又上升到跟第一次一樣。而持續看花卉名稱的控制組則慘不忍睹,連五個都回憶不到了。這表示不是大腦的記憶力不行,而是大腦對同一類型的東西記憶飽和,記不住了。但一旦換新的類別,大腦對新奇的東西特別有興趣,記憶又好起來了。

每天吃同樣的便當會厭倦,即使肚子很餓也不想吃。大腦也是,所以學校的課表要穿插著國文、英文、數學。了解到大腦的功能,父母就不要讓孩子對學習產生飽和,常常讓他起來動一下。運動時,大腦會分泌對學習有益的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很多父母以為運動是浪費時間,那是錯的,運動其實對學習有益。

要孩子愛讀書就不能使他害怕書,責罵或逼迫只會使他更遠離課本。對一個已經上了國中,有自己想法的孩子,父母要尊重他的自主性,不能再像小時候,什麼都要管;要「換檔」升級,給他隱私權和自由的空間,絕不能檢查他的電子郵箱、搜他的書包。父母一定要記得,尊重他,他才會自重自愛。喜歡學習,他才學得進去。

延伸閱讀:

這麼做,孩子也能成「大事」

彭明輝:精英教育應該教什麼?

黃瑽寧:拍痰,可能是白費力氣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Category: 未分類 | 在〈好文分享「洪蘭:別逼孩子一直讀書」〉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