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子有方 給他對的東西
「父母在要求孩子之前,也要先問問自己,先靜下心省思,為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是為他好?還是為了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夢?」張珮鳳老師語重心長地說。
臺中西屯社區親子成長班,10月21日在西屯潮洋里活動中心舉行,由於上年度親子講座反應良好,因而今年(2012年)延續安排講師分享親子關係。
用心方法不對
只是用力
任教職達二十幾年的張珮鳳,在講座開始前先問大家:「為何我們用心教出來的小孩會自私又自利?」張珮鳳說:「用心的方法不對,就是用力。」接著,一邊播放ppt簡報,一邊分享。張珮鳳舉社會新聞為例,「小四學童爭看電視權,父子警局激辯三小時。」、「母拒買新電腦,高中生負氣站馬路中。」每一則事件都讓人省思。
張珮鳳又提及,慈大醫學院前院長李明亮曾分享,一位母親罹患子宮頸癌病危,她的二兒子專程自美趕回來,堅持一定要替母親急救。他的孝心讓人感動,但,後來了解,原來是母親有一筆千萬遺屬還沒簽。
又一則新聞事件,法律系畢業生拾獲貧婦二萬元,不理哀求堅索三成。看過幾則故事後,張珮鳳請大家想想,教育到底哪裡出問題?教育要從小開始,品德是一種抉擇,品德教育不能教,要培養。教育有很多可為之處,就是因為小孩有好的行為,也有壞的行為,父母才有努力的空間,才有可使力之點。
站在同等高度 貼近孩子的心
教育是什麼?張珮鳳說,教育是擦拭心地的功夫。這時,一段影片上映在大家眼前,一位眼盲的老者坐在地上乞討,旁邊放著一張紙板,上面寫著:「我看不到,請幫助我。」過往的行人,投錢援助不多,有一位小姐經過,沒投錢,只在紙板另一面上寫:「告訴大家,這是美好的一天,可惜我看不到。」很神奇的,後來經過的路人紛紛投錢。原因是人性來自感受,因心中有感受而付出行動。
現場,可看到家長都很專注地聽,也有人作筆記。那要如何貼近孩子的心?張珮鳳提到幾個方向,要站在相同的高度、用不同的方法和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
另外,貼近孩子心的方法有:愛的存款─建立關係,在他身上做對的事;瞭解差異─根據孩子個性的差異,給不同的方式。對於有專業知識的孩子,教他溫暖,對於善良、熱心助人的孩子,教他危機感;真誠接納─不求小草像大樹一樣高大,不求百合像玫瑰一樣嬌美,不求王建民有李遠哲的頭腦,還要肯定。
瞭解自己的心
用心裁培子女
張珮鳳問家長,自己的心呢?父母想貼近孩子的心,需先瞭解自己的心,對子女用心栽培,是單純為了孩子,還是想得到讚美、肯定,或是圓自己未完成的夢?最後,螢幕上播放一張相片,地上林立的樹頭,裡面都坐著一位小孩。她說:「教育孩子如在樹的源頭澆水,方法對了,改天長大就會長出最適合美好的樣貌。」
精彩的分享,家長獲益良多。賴茂崧爸爸表示,印象最深刻是一位求好心切的媽媽,當孩子成績達不到一百分,就用針刺孩子的手指頭。雖然,孩子不乖會處罰,但絕不會用這方法。
何小菁媽媽表示,聽過後才了解,為什麼孩子讀幼稚園時,老師都蹲著和他們講話,原來是要有同理心。對待孩子獎賞分明,會處罰,是因為行為有所偏差,絕不會是考試成績不理想。【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賴茗惠、廖碧玉 臺中西屯報導2012/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