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7

【生命的禮物】

孩子們教會我的一堂課

四川地震即將屆滿四年,我們來到慈濟援建的十三所學校裡,唯一一所住宿型的學校--「前進慈濟小學」,這裡的孩子從三年級開始在學校住宿,我們特別前去採訪他們,了解孩子們的生活教育。

這所學校位在四川省前進鄉,是個相對較偏遠的地方。這裡的住宿學生早上六點半起床,沒有人賴床,每一個人自動自發摺好被子,梳洗完畢的盥洗用具排列的整整齊齊,漱口杯的手把一致向右,牙刷一致向左。晚上八點四十五分,晚自習結束,他們趕緊回到寢室,刷牙洗臉後,立即上床熄燈就寢。

我好奇地問孩子︰「為什麼不會想偷懶?」孩子告訴我︰「如果自己這麼一點小事情都不能堅持做好,以後還能做什麼大事?」

我接著問:「距離熄燈還有二十分鐘,一般孩子都捨不得睡,想要去逛街,或和同學聊天,你們怎麼會想要這麼早睡覺?」孩子回答:「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早點睡覺,學校能省電,這些電不會被浪費。」

我心想是否因為我們的到來,他們才做得這麼好,於是我連續三天早晚都來,這些孩子不論是男生、女生,他們的作法依然相同。當下我覺得很慚愧,他們小小年紀能夠這麼懂事,這些孩子教了我一門極為重要的功課,那就是自律、獨立和堅持。

前進鄉是有名的茶鄉,我們採訪的時間在清明節前後,正值當地採茶的高峰期,孩子放學回家都要幫忙採茶。採茶的工作很辛苦,這些在學校活潑好動的孩子,從早上太陽升起到晚上七點半,居然能十幾個小時不停地在農地裏工作。我問他們:「會不會覺得辛苦?會不會想和同學玩?」

「我們知道採茶很辛苦,如果我能多做一些,爸爸、媽媽就可以少做一些。而採茶賣來的錢,就是我在學校裏頭,食堂三餐的餐費。靠我自己雙手勞動得到的錢,飯吃起來特別甜。」

他們生活在凹凸不平、猶如千年古宅的黃土地上,卻能珍惜長輩所給予的,反觀我在小學四、五年級時,只嫌父母給的零用錢少,也不曾想過要如何善用金錢,認為從父母或長輩得來的,都是理所當然的。

困苦的環境,可以萃煉出一個孩子或是一個人堅毅的性格。他們不但懂得惜福,更懂得感恩,他們知道要勤勞,不能偷懶。在這一次的採訪,這群孩子讓我自慚形穢。

現在我回到了臺灣,在臺灣水、電方便取用,價格又便宜,但是這群四川孩子的話,彷彿猶言在耳,不斷提醒著我要珍惜資源。如今我離開座位或下班的時候,會將不使用的電燈隨手關閉,或將電腦處於休眠狀態,這也是呼應證嚴上人提倡的電撲滿,我不忽略任何小小的動作,感恩他們教我這些人生重要的功課。

證嚴上人開示:
雖然是採訪,不過應該是上了「人生該做的事是什麼?」的一堂課。看到了這些孩子,都是援建的學校,小小的孩子可以生活的這樣認真,睡醒了棉被疊得這麼的整齊,還有牙刷、漱口杯……。幾年前在全椒的幾所學校,我們已經看到了生活教育的成果,這就是最好的回饋。

在前進(慈濟小學),提早睡覺可以省電,是啊,我們早睡早起就是最省電。他們回家還要農忙;但是現在的孩子只會玩,讓父母親操心,哪有像他們這麼好,所以未來有希望!採訪回來後,要好好地將它整理出來,讓更多人能理解,這就是最好的教育。

(摘自2012年4月11日志工早會 編輯︰曾美雪、楊愛娟)

Category: 未分類 | 在〈【生命的禮物】〉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3 月 30

前腳走 後腳放

 

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必定要「行茲在茲」──做任何事都要專一心思、貫注精神,並且做到「前腳走、後腳放」。過去的事就要放下,將心神專注於當下該做的事;倘若還不斷憶念、執著於過去,如何邁向未來?  


能「捨」才能「得」

 回顧只是教我們不要忘記教訓,更重要的是把握現在,所以要學會「捨得」過去。


同一個「得」字,有「捨得」,也有「得失」。有智慧的人,就能夠捨,如此才能「得」──得到真正的快樂;不能「捨」就會有「失」──失去心境的安寧。

例如世間人事的交雜,難免會有煩惱。若以有所求的心態來做事,容易產生得失心;反之,若是抱著盡本分的心態,則事過便休,如船過水無痕。

做好事也一樣,要抱著感恩與謙虛的心來做。有些人做了好事之後,會執著「對方怎麼沒有感謝我?」假如付出之後,心中還有掛礙,就會不自在;應該把行善當作本分事,唯有不求回報的付出,內心才能清淨。

同樣的,事過境遷,不愉快的事就讓它過去,不要放在心上。我們的心要用在「當下」,不需要對過去的事耿耿於懷,如果什麼事都放在心上,當然內心就會常起煩惱。

生命非常短暫,應該把握分分秒秒往前走,前腳走,後腳放,很快就能到達目的地。

Category: 未分類 | 在〈前腳走 後腳放〉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