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29

不幸來自心理殘障


E-mail列印
Next

講座結束後,靜思書軒小志工林心誼雖然少了右手,仍專注熟練地整理場地。(攝影者:蕭中強)

自古以來,華人社會很強調「克勤、克儉、克難」的價值觀,不論落腳到哪一個國家,總是胼手胝足打拚,所以華人在世界各地大多能有很好的成就。 

然而現今西風東漸,強調消費、享受的生活型態,逐漸取代「勤儉致富」的觀念;許多人奢侈的生活,其實是建立在危脆的基礎上,以致飄搖難安。

在臺灣雲林有一對弱智的母子,兒子阿義非常勤奮,每天騎腳踏車來回奔波二十公里,到身心障礙者「希望工廠」搬運紙箱;媽媽也向老闆毛遂自薦要來做粗工,老闆擔心她年紀太大,她說:「我兒子搬得動,我也扛得動。」

母子倆用單純清淨心,彌補先天的缺陷,靠勞力自食其力生活;不只不再接受親友接濟,更省吃儉用每月捐款給慈濟助人;實在令人讚歎且感動。

獨臂挑夫 不被困難克服

在大陸則有一位獨臂的父親,二十一年來父兼母職獨立撫養兩個兒子。他原本是煤礦工人,在災變中失去一隻手臂,後來到華山當挑夫,一天兩趟,每次負重超過七十公斤,花兩個多小時爬上一千一百公尺的階梯,運送生活物資上山。

其他挑夫可以一手拉著鐵鍊、一手撐拐杖,戰戰兢兢往上爬;但他只有一隻手,只好用兩根手指頭拿拐杖、三根手指頭扣住鐵索,一路駝負重物上山。如此辛勤工作,每天收入約只新臺幣三百多元。在外地工作的兒子回來,陪著爸爸走一趟,好幾次哭著要代替爸爸挑;但他不讓孩子體驗這樣的苦,告訴兒子:「只要你有志氣,做人做得正,這分辛苦就有價值。」

無論外在環境如何,只要人人提升自我心靈境界,守好本分、守好一念善,懂得克服困難、不被困難克服,社會才能平安;人人合心、協力,就能共創祥和而富有的社會。反觀現代社會,許多人不願吃苦,或是吃了一點點苦,就好像天底下人都對不起他;人的「心理殘障」,會造成社會的「心理災難」。

期待社會人心能多一點「純善」——人人向立志的人生看齊;從克勤克儉中,克服貪念與懶散,提起積極的心態,把握分秒為社會付出。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39期〈無盡藏〉



 

Category: 未分類 | 在〈不幸來自心理殘障〉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2 月 19

生命花園 不曾移動的力量

「若老天爺沒收我的雙腳要讓我飛,我希望能向蒲公英一樣,能帶著善和愛的種子四處飛。」臺中慈濟志工陳水合在天災中失去了行動的自由,從花草植物中找到生命力量。大愛電視臺將陳水合的故事搬上螢幕,呈現不移不動的重生力量。

生命遭頓挫 寄情花草

九二一地震導致脊椎受損,下半身從此癱瘓的陳水合,近十三年來走過生命的幽谷,與花草天地對話,將受助的感動與感恩轉化成助人的力量,每每在媒體上發現需要幫助的人時,便主動聯繫給予關懷,以自身的生命故事鼓勵他人,在中寮仙峰山上的一角,打造成屬於大家的生命花園。

陳水合從寸土開始不假他手,栽種一株株的花果與樹木,移栽、澆水、剪枝、採收,全靠他的雙手與代步的輪椅。這對行動不便的他是相當不容易的,陳水合回想過去曾多次因重心不穩跌坐在地,是一次次的摸索與試煉才有現在的熟練,過程如人飲水,簡陋客廳的牆上,貼滿了善心人士與團體到訪後密密麻麻的簽名,見證著他的廣結善緣,而這正是滋養他生命的養份,持續前進的力量。

香蕉吐芽為子死 找到生命力量

提及他往生的父親,陳水合停頓了,緩緩地道來:「要不要看到明天的陽光,是自己要決定。夜路走多了,也總有月亮出來的時候。」父親往生前對他說:「香蕉吐芽為子死。(臺語)」期望陳水合不因父親的往生而喪志,不要被逆境擊倒,這讓陳水合頓時看見自己對母親的責任,而這也是他心情轉折的重要時間點,慈濟志工更成了他的好朋友,成為諮詢的對象、心靈補給站。

大愛電視臺戲劇三部經理蕭菊貞表示:「這部戲給我的感動,是山林大地只要給時間呵護,它會發出新芽。陳水合也是一樣,在他恐懼孤單的時候,給他愛的力量,他可以重生。在他的生命花園灑播愛的種子,人生就會充滿陽光和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生命花園》為大愛電視臺第一次獲得新聞局HD高畫質電視節目補助,且首次與Yahoo!奇摩網站合作,將於2月18日起每晚八點在電視、網路同步播出,同時,在網站上也有「花語結合靜思語」的活動,點選後可以透過臉書(Facebook)傳遞愛語。

Category: 未分類 | 在〈生命花園 不曾移動的力量〉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