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讀書會內容,接續上周的主題,要從大甲媽祖遶境上香的意義開始談起。
這個活動之所以能夠牽引眾多的參與者、舉辦時間綿延近百年,甚至成為地方上重要的文化財產,必然代表它具有除了宗教以外的其他值得我們注意的功用。下文參考了靜宜大學〈台灣民俗文化研究所〉網站所整理出的大甲媽祖進香的數種意義,在其中我們不只看到了舉辦一個大型宗教性活動在現代社會中的現實性考量,也可以看到宗教這個存在,在這個仿若崇尚理性與科學的世紀中,仍然具有一股強大、心靈歸屬的力量。儘管參與者平日不一定是個很虔誠的信徒,但這個儀式,本身就具有能量。
一、對於信徒體力與耐力的考驗:
大甲媽祖的進香活動,基本上全程以徒步前進為主。雖然陣頭可以輪班,但是扛著神轎、神器本身即是一種對於體力極大的負荷,參與的信眾亦然。可以說參與者步行到後來,必須承受相當大的對於體力的考驗,沒有強大的意志力與耐力是沒有辦法支撐到最後的。所以無論是對於工作人員或者是信徒,這都是一場對於身、心靈的挑戰和考驗。
二、發揚人性的光明面:
這場活動是由大甲、新港兩邊的地方人士、廟方,與來自全國的信眾一同進行的,其中很多地方都需要人與人無私的幫助,甚至參與的信眾往往彼此是互不相識的,但是仍然齊力完成活動,並且一路仰仗途中居民提供的飲食與關懷照顧。在這個宗教活動之下,許多人與人之間的體貼與扶持都不具有任何索求回報的目的性,顯現出人性光明而溫暖的面相。
三、強化人際關係:
延續著上點,因為需要非常多單位的合作,才能完成整個巨大的儀式,包括參與遶境的信徒之間也存在著相互扶持的關係,所以這樣的大型宗教活動能夠帶來非常多溝通、合作、聯繫情感的機會,強化在地的人際關係網。這也是上周的文章所提及的:所謂的「進香」在今日已不只具有神明與神明間的感情聯繫的功效,更讓人與人之間能夠建立綿密的人際關係。
四、參與者的集體心靈治療:
大甲媽祖遶境的參與者大多是中高齡的民眾。他們參與的原因並不是為了現實的需求,而是一種心靈上的期待,將生命中不可解的疑難雜症託付於神明,期待在參與過程中,因為付出了自己的體力與心力為代價,能夠取得神明的保佑或者祝福,進一步得到心靈的平靜。這是在這個講求效率、實際回報的社會裡面,仍然持續存在著的看似很不實際的期待與託付,但是也正可以從大甲媽祖遶境熱度的歷久不衰,看到這樣心靈治療的必需性。
五、促進產業發展,發揮經濟效益:
這是大甲媽祖遶境的「現實利益」,對於大甲鎮瀾宮而言,沿途收到大批信徒參拜的香油錢是一筆龐大的收入,對於沿途停駕的廟宇亦是。而進香人潮也會帶來大量消費的契機,造成大甲、以及所經各處相關產業的巨大商機。
(相關新聞:2004年,TVBS〈媽祖遶境 獲贈733金牌 1362萬香油錢〉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jean20040426193139)
—-
而跳脫出「大甲媽祖」這個框架,最後我們要討論的是媽祖在台灣屬性的轉換。
與王爺信仰一樣,台灣的媽祖也隨著時間與社會的遷移,慢慢成為非常本土的宗教。除了「巫」、航海神的身分,如郁永河《裨海紀遊》所提及:
「海神為馬祖最靈,即古天妃神也,凡海舶危難,有禱必應,多有目睹神兵維持或神親自救援者,靈異之蹟不可枚舉。洋中風雨晦暝夜黑如墨,每於檣端現神燈示佑,又有船中忽出爝火,如燈光、開檣而滅者,舟師謂是媽祖火,去必遭覆敗,無不奇驗。船中例設馬祖棍,凡值大魚水怪欲近船,則以馬祖棍連擊船舷,即遁去。」
在台灣的移民社會穩定下來以後,媽祖還衍生了了防止原住民出草、抵抗盜賊、巡防海岸、接炸彈、驅逐瘟疫、防颱救災和協助農牧等新的職務,甚至在社會又經過一輪改變以後,從農漁業經濟轉為工商業經濟的台灣,已不再困擾於驚濤駭浪、瘟疫和戰爭,轉而要面對更多已發展社會的生活問題,於是現今的媽祖更一手承攬下信徒的健康、考試、事業…問題,可以說成為一位全能、全民的守護神,而不在僅限於漁民或者任何一個族群。我們可以從媽祖信仰的神蹟一路看出台灣社會發展的歷史,因為在不知不覺中,台灣人民已經相當習慣將面臨而無法解決的問題託付到媽祖身上了,媽祖對於台灣人而言,比起遙遠的神祇,更像是精神上的一位母親、與重要的心靈依靠。
不只是媽祖信仰,本月所介紹的三個宗教/民俗活動與背後的精神都是這樣的。在除了關注於民俗/宗教儀式本身以外,只要花一些時間去了解,就會發現這些儀式,已經會在不同的時間點有所轉變,成為最符合當下社會需求的模樣,記錄下了這個社會的昨日與今天。但儘管如此,其中讓人心得到安慰與力量的蘊涵並沒有改變。也是因為這樣,這些活動才能夠源遠流長地留下來,並且在今日的社會中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與定位,然後成為文化資產中重要的一環。
參考資料:
〈台灣的媽祖信仰〉
http://web.pu.edu.tw/~folktw/folklore/folklore_c15.htm
〈大甲媽祖進香〉
http://web.pu.edu.tw/~folktw/folklore/folklore_d02.htm
〈台灣媽祖傳說及其本土化現象〉
http://web.pu.edu.tw/~folktw/folklore/folklore_c12.htm
〈台灣媽祖遶境進香活動〉
http://web.pu.edu.tw/~folktw/folklore/folklore_d01.htm
〈在信仰背後無助的心靈〉
http://web.pu.edu.tw/~folktw/folklore/folklore_c20.htm
〈媽祖文化在台灣民主信仰變遷與發展趨勢〉
http://www.tpa.gov.tw/upfile/www/Pdf/%E8%AB%96%E6%96%87%E9%9B%86/200710/20071025f.pdf
〈從台灣媽祖神蹟看媽祖屬性的轉化〉
http://web.pu.edu.tw/~folktw/folklore/folklore_c21.htm
《三月瘋媽祖》網站
http://mazu.tw.tranews.com/
◎前幾週思考題回應:
1.「天燈」這個傳統習俗的內涵經過時間的流逝,已經做了轉換。請談談你認為這樣的轉換反映了何種層面上的社會變遷?你覺得更符合你的需求的,是過去那樣的天燈意義,抑或是現在?
A:天燈習俗的轉換在於其意義的不同,過去傳遞著攸關性命平安的訊息與期待的儀式,今日已經觀光化了,所承擔的也是較為日常的心願,而無關乎性命。這一方面當然是因為整體社會治安的穩定和開發完成,無論是原住民的攻擊、或是強盜搶劫,居民逃竄,都是現今無法講像的情景,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這個社會仍然承載著許多心願,等待被完成。而大型放天燈的活動聚集了人祈願的動作,將美麗的儀式與「大家共同許下願望」的共感結合,成為非常吸引人的文化景觀。
而哪一項更符合需求,每個人的偏好不同,並沒有正確答案。但是就我自己而言會比較偏好過去傳統天燈所承載的意義。將近定型化、成為一個文化符號的今日的天燈儀式,儘管樣式多元,所承載意義的分量與不可取代性,無論如何是比不上過去的。這無關乎好壞,只是「告知別人已經平安了」、「祈求/慶祝平安」對我來說是非常深刻而令人動容的宣告,試著想像幾盞火光在漆黑的夜裡緩緩上升所能夠帶來的放心,更符合我的偏好。
2.在面對快速改變的社會環境時,許多祭典或是民俗活動,漸漸地已經失去「以社會民」的凝聚力。民間信仰慢慢轉成功利化,社會上由集體信仰形成的團結、規範意識,也漸漸消彌。東港的平安祭,仍然能夠維持這個凝聚力的原因是什麼?進一步又該要如何延續下去?
A:能夠仍然維持凝聚力的主因,毋寧是因為主辦單位的設置,「角頭」的設置如同之前文章曾經介紹過的,主要由世居、或出生於當地的壯丁所組成,是一個「認血跡」性質的組織,始於義務參與,後續由父子相傳的方式繼承。於是角頭組織不只是單純地負責活動的進行,在進行活動的同時,也在牽繫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甚至家與家、鄉里與鄉里之間的聯繫。讓整個宗教儀式與當地產生能夠持久的、緊密的連結,我認為這是維持東港平安祭凝聚力的原因。而延續下去的實際施行方法,或許還有更多討論的空間,但把握住儀式的中心價值,力求讓它能繼續得到在地人的認同,成為在地人心目中家鄉必須傳承、保留的文化記憶,或許是其中一項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