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陪著幾個外地朋友到孟廟去玩,儘管我在鄒城生活了幾十年,去過孟廟無數次,但我知道自己對孟廟的瞭解並不算多,對孟廟的認識也挺膚淺,跟朋友們解讀不了孟廟,走到孟廟大門口,就請了一個導遊先生領著我們一起逛孟廟,由導遊先生給朋友們講解孟廟,讓朋友們認識孟廟、瞭解孟廟。
昨天上午,我查閱了一些有關孟廟的資料,寫出了這篇沒有什麼新意的文章,其目的,不外也就是給自己做個念想。
孟廟裏有各種樹木430多株,多為古老的松檜和側柏,又有銀杏、古槐、紫藤等古樹點綴其間,使孟廟裏一年四季都充滿了綠意。
孟廟裏這些古樹名木,歷經了千百年的風雨雷電和兵火戰亂的侵襲、摧殘,但到現在,一棵棵的依然還是枝幹挺拔,蒼鬱茂盛,生長得恣意盎然。
孟廟裏這些古樹名木,不僅為宏偉壯觀的孟廟增添了絢麗森然的色彩,而且使古老的孟廟增加了歷史的凝重感。
孟廟裏這些古樹名木,四季長青,形狀特殊而別致,如虯如龍,如獸如鳳,千奇百怪,姿態各異,而且還出現了許多罕見的生物奇觀。
古柏抱槐。
孟廟東牆外有一排蒼鬱的古柏,拔地參天,姿態萬千,頗為壯觀,最南端有一棵古槐樹,它優哉遊哉地生長在一棵古柏樹的大樹幹當中,這兩棵古樹不知何年何月長成了一體,它們倆緊緊相抱,猶如母子情深,又似夫妻意長,情趣盎然,耐人尋味,令人琢磨和遐思。
導遊先生跟我們說:”這棵古柏抱槐樹栽種於元代,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是世界上相當罕見的雙樹寄生的一大奇特景觀。”
藤系銀杏。
在孟廟的齋戒門內、致嚴堂前,有一雌一雄兩棵古老巨大的銀杏樹參天而立,其中一棵銀杏樹被一棵古老的紫藤旋轉曲折纏繞著樹幹,紫藤一直伸展到樹頂。這棵古老的紫藤蒼勁盤曲的枝幹如虯龍百折,逶迤起伏,騰空而起,煞有氣勢。
導遊先生跟我們說:”每年的春季,紫藤花開,如串串玉墜,別有情趣。到了秋冬時節,銀杏果實累累,米黃色的扇形樹葉隨風起舞,裝扮得孟廟更加古樸典雅。”
檜寓枸杞。
在孟廟的寢殿前露臺和甬道之上,有3株古檜。奇妙的是其中一棵古檜頗為奇特,樹頂幹枝造型極像”鹿回頭”,而且在樹幹之上的鳥洞中寄生出數棵枸杞,枝繁葉茂,令人叫奇。
導遊先生跟我們說:”《三遷志》裏記載,這3株古檜是北宋宣和年間栽植的,距今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是孟廟裏最為古老的樹木之一。每當夏秋之際,碧綠的枸杞葉簇擁著紅紅的果實,迎風搖曳,妙趣橫生,煞是喜人。”
洞槐望月。
在孟廟的寢殿西側焚帛池院的西垣牆上,斜倚著一棵古槐,古槐的樹幹已經枯朽,可樹皮上又生長出新的樹幹,長勢旺盛,高大茂盛。裂開的樹皮頂端與樹幹相接處,形成一個直徑約1米的大圓洞。
導遊先生跟我們說:”這顆槐樹栽植於唐代,比孟廟的歷史還要長。每當深夜有月亮的時候,明月便從槐樹的洞中透出來,景色很是迷人,頗有古雅奇趣。”
孟廟裏的古木成林,拔地參天。它們以斑斕的色彩勾勒著歲月的年輪,它們用綠色的生命編織著人類能讀懂的傳奇故事,它們用無聲的語言詮釋著孟子的思想境界,它們以萬千姿態締結著大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妙情景。
多少年來,別管什麼時候,遊客們到了孟廟,尤其是讀過《孟子》一書的人,觀賞著這些姿態奇異、氣勢雄偉的古老樹木,置身於這種肅穆森森的環境當中,看著這些古樹淩霜不凋的秀色,堅貞獨立的氣概,腦子裏便會油然地聯想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的千古名言,心潮不由自主地就會澎湃起來….
孟廟裏還有一大奇景,那就是有幾千只蒼鷺常年居住在些古樹上。它們時不時地伸著長頸,扇著雙翅,發出一兩句哇哇的叫聲。蒼鷺的鳴叫,往往能令遊覽孟廟的人們浮想聯翩。
這些本應該徙居在沿海沙洲、河口或者內陸河流、湖泊、水田等地的候鳥,為什麼選擇了孟廟?它們是什麼時候來到孟廟的?它們究竟要在孟廟裏還要居住多久?這,恐怕是沒有幾個人能夠說清楚。
導遊先生跟我們說:”這些蒼鷺以魚、蝦、喇蛄、蜻蜓幼蟲、蜥蜴、蛙和昆蟲為食物,它們天天到附近的唐王湖、孟子湖和尼山湖去捕獲食物填飽自己的肚子和撫養後代。”
那天下午,我們幾個人在孟廟裏一邊聽導遊先生的講解,一邊觀古樹,看蒼鷺,聽松濤,聞鳥鳴,不由自主地就都各自進入自己的夢境當中去了。
跟隨作者的腳步再一次來到莊嚴肅靜的孟廟,本篇文章寫了孟廟的古樹名木,對它們年代、數量都有詳細的講述。並著重介紹了最為突出的幾個古木景觀:種植於元代的”古柏抱槐”,宋代栽種的”檜寓枸杞”,先孟廟而有的”洞槐望月”….最為讓人稱奇的是古樹上停著的幾千只蒼鷺,何以選擇孟廟棲居,讓人生起很多浪漫的猜想。問好作者,感謝賜稿輝壇。期待孟廟的精彩!
我從小就在孟廟、孟府附近玩耍,直至長大成人。自從去年內退之後,閑著沒事就更喜歡到孟廟、孟府去逛逛景,散散心,吸收吸收靈氣,活躍活躍思想。
說起來挺慚愧,雖然我對孟廟、孟府挺熟悉,但可惜的事情是,這些年來所熟悉的都是一些表面上的東西。
前幾天,用心尋找了一些有關孟廟、孟府、孟母林的文字資料,在深化對孟廟、孟府、孟母林的感性認識的同時,方才知道,孟子的孤傲與雄辯是天下少有的,日常生活當中,為人處世,言談笑語,似乎比孔子活得還要灑脫、明智一些。
今天,我懷著一顆虔誠之心,開筆寫下了這篇遊記。其目的,無非就是想好好地再琢磨琢磨孟子,給自己這種孤獨、寂寞的生活增添一點情趣,想讓自己開心地笑一笑。當然啦,最好是從今天開始,能讓自己笑出一番人生的第二春來。
孟子繼孔子以往,開儒家之來,使孔子思想文化得到發揚光大,被人們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這是有一定的歷史道理的事情。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他為了這種宏大的政治抱負和人生理想奮鬥了一生,並且給後人留下了啟迪人們心靈和思想的《孟子》一書,不愧是一個歷代中華民族的偉人。
悠悠歲月,複雜的社會,好像是讓孟子他老人家變得離我們已經很久遠了,可孟子他老人家的思想和靈魂,卻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是越來越近了。
這是為什麼?因為孟子一生”以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詞”為己任,”講道德,說仁義”,建立起別具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學說體系。這個體系以”性善論”為其思想基礎、以在”民本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仁政”說為其主要內容,以”反省內求”為其入德之方,把孔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學說,推到了一個新高度,對我們民族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進步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孟子的性善學說,”什麼是善?,善就是決定自己與他人關係之物。也就是說,善是創造大和諧的原動力。”他老人家宣導以性善為核心,以仁、義、禮、智為主體的道德理念,和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以及捨生取義的人生精神,特別符合我國老百姓的傳統生活觀念和人生信念。
孟子有句名言說:”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愛人、敬人,所以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讓世世代代老百姓所懷念所敬仰的一個傑出的大聖賢。
孟廟、孟府自古以來的型制和規模,與孔府、孔廟相比較,落差巨大。我從小就看到了,平時到孟廟、孟府來的遊人挺少,與孔府、孔廟那種萬頭攢動的熱鬧景象,可以說是有天壤之別。
人們為什麼如此重孔輕孟,頗令人不解。
有些人解釋說,孟廟、孟府和孔府、孔廟的地理距離離得太近,天南地北的遊客們大多數都是沖著孔子來的,遊完三孔也就打道回府了。假如孟廟、孟府在什麼遙遠的地方,那也很有可能會成為一些遊客專程前往的一個旅遊中心景點。
看起來,大樹底下不長草的說法,還是挺有道理的。
有一些人坦率地說,孟子在君臣以及君民關係上所持的激進主張:”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讓一些後世的君主們心裏不安寧,所以受到了冷落。
但從古到今,一些博學多才的治史者,以及一些平頭老百姓,還是都認可、承認孟子他老人家對中華民族的社會發展有著巨大的原創性和磨滅不了的歷史功勞。
孟廟、孟府的型制和規模,以及人氣顯然都是一些很複雜的歷史問題,不是我這個不學無術的布衣一時半會所能夠說得清楚的事情,這一點我還是挺有自知自明的。
今天,我只能枯燥地把孟廟、孟府和孟母林的大致景物跟讀者們一一地說一說,同時也給自己的退休生活留下點念想。
再則就是,孟廟、孟府和孟母林,確實是人們尋夢的好地方。
孟子,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作者以遊記開篇,以去孟府、孟廟散心遊玩為引,用直白而淺顯的語言為讀者講述了亞聖孟子的相關事蹟,其學說的精髓以及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的地位、影響和意義。問好作者,感謝賜稿輝壇,期待你的續寫。
“鄒城南去有名祠,遍地豐碑滿壁詩。”這兩句詩,是古老的孟廟裏碑石林立的一種生動寫照。
孟廟裏共有碑碣石刻350多塊,為宋、元、明、清歷代所立。從內容上分,碑文有詔封、祭祀、題詠、捐資紀德、孟氏族譜等;從字體上分,有篆、隸、行、草、楷書等;從文字種類上分,除漢字外,還有蒙文(元代八思巴文)。
孟廟東路,啟賢門至啟聖殿甬道兩側,碑碣林立,為孟廟各類石碑存放之處,稱為孟廟碑林。碑林歷經了800餘年的風雨滄桑,留下了漢唐、宋、金、元、明、清的各代佳作。這裏的每一個石碑都有一段或幾段悲歡離合的傳奇故事,每一個石碑都是一首詩歌,每一個石碑都是一篇美妙的文章,每一個石碑都已經充滿了靈氣。
聖詔褒崇孟父、孟母封號之碑,位於聖啟殿前甬道西側,龜趺蟠首,碑文以蒙、漢兩種文字記載。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加封孟父為邾國公、孟母為邾國宣獻夫人的聖旨,為制詔中的傑作。
加封孟子為鄒國亞聖公聖旨碑,碑身鐫刻兩種文字。上半部為蒙古八思巴文,下半部為漢文對譯,是孟廟最為珍貴的碑刻之一。這個碑以銘文的形式保存了最早的蒙古文文獻,俗稱八思巴文。這種文字在加速蒙族吸收漢族文化和促進各民族文化交流上曾經起過積極作用,元朝滅亡之後這種文字就不再使用了。
邾國公祠堂記碑,位於啟聖殿甬道東側,記載了孟子父母被封為邾國公、邾國宣獻夫人後,鄒縣官吏修建邾國公祠堂的經過,頌揚了孟子父母教養亞聖的功績。
孟氏宗傳祖圖碑,位於啟聖殿前廊下東側。兩面各以圖畫形式刻著《孟氏宗傳祖圖始末記》和《孟氏家譜序》。
走出啟賢門往西,康熙碑亭東側,有三幢碑:孟母三遷祠碑、孟母斷機處碑、子思子作中庸處碑。
孟廟中現存最大的一塊石碑”禦制孟子廟碑”,存放於康熙碑亭內,由碑額、碑身、碑趺組成。碑額浮雕泰山祥雲、二龍戲珠等圖案,雕刻技藝精湛,形象逼真。碑趺是由一個巨大石雕,獅頭、龜背、鷹爪、蛇尾四種動物的特徵巧妙地組合在一起的石碑,頗耐人尋味。據徐應秋說,此獸叫”霸下”,又叫:”赑屃”,傳說是龍的第九個兒子,性溫順,喜文好負重,力大無比,故常用來馱碑。
亞聖孟子贊碑,位於乾隆碑亭內。碑文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親筆禦書,高度讚揚了孟子愛君澤民、拯救人心的功績,評價孟子的一生是功在天地。
孔子以後一人功不在禹下碑,位於致敬門東側。”功不在禹下”語出韓愈《與孟尚書書》:”故愈嘗推尊孟氏,以為功不在禹下者,為此也。”孟子堅持儒家正統,功勞可與制水的大禹相提並論。這是對孟子的最高評價。
仁廉公勤官箴碑,位於致敬門門廊內西側。碑為方柱形,無額,四面刻字。碑文以凝練概括的語言闡明瞭公正廉潔、勤政為民、廉勤自律是為官者最重要的人格品質。
致敬門內是一方形小院,院內外四周牆壁上鑲嵌著50多塊碑刻,多為歷代名人文士前來孟廟晉謁遊覽時所留下的詩詞題詠。
集王羲之書《鄒縣重修孟廟碑記》,位於致嚴堂院門前西側,碑身刻行書碑文15行,具有較高的書法價值。
孟廟裏的這些嵌刻著歷史的碑文,在悠悠的時光裏熠熠生輝。這些歷代石碑題詠,可謂名人名篇,繁若星辰。
這些年來,每當我來到孟廟裏用雙手輕輕撫摩著那些石碑的時候,眼前就仿佛看見了古代的石匠們,聚精會神的一只手拿著鐵錘,一只手拿著鐵鑿子,在火星四濺中雕刻石碑的特寫鏡頭和工作情景….
數據翔實,資料詳細,講述條理清楚,有理有據,問好作者,感謝賜稿輝壇。
孟府,亦稱亞聖府,位於孟廟西側,孟府、孟廟僅一街之隔,是孟子嫡系後裔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占地2.1萬平方米,始建於宋代,迄今已有八百餘年歷史。
孟府佈局嚴謹,前後七進院落,擁有樓、堂、閣、室共計148間。以主體建築孟府大堂為界,前為官衙,後為內宅,是我國規模宏大、保存完整、衙宅合一的貴族莊園之一。
孟府大門,面闊三楹,硬山式全木結構。一對精雕石獅子坐在大門左右,昂首挺立。門階兩側有上馬乘車用的方形石臺一對。黑漆大門上彩繪約2米高的門神。門楣正中懸有匾額,上書”亞聖府”三個貼金大字。
遊客進入孟府大門,是第一進院落,東西兩側各有一排磚瓦小房,是當年差役和守衛人員的居住之處。
院正北為禮門,門洞為三啟,正中兩扇彩繪頂盔披甲的執刀武士,兩側的四扇,彩繪著執笏的文官形象,顯示出孟府一派威嚴煊赫的氣勢。
禮門正中門楣上橫書”禮門義路”四個字,取意於《孟子萬章下》:”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
遊客越過禮門,可以看見一座獨具風格的屏門,儀門。
過去,儀門平時緊閉,只有帝王大典、迎接聖旨、重大祭祀或喜慶活動的時候,方才在鳴炮聲中徐徐開啟。
封建社會裏只有列土封侯的邦君才有資格這樣建造,是一種等級地位的象徵。
孟府大堂位於第二進院落,為孟府的主體建築,建在儀門北高出院落的方形露臺之上。
大堂面闊五楹,明鏡高懸,正大光明,是孟子嫡後裔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開讀詔旨、接待官員、處理公文、舉行重要儀式的地方。
大堂臺前甬道兩側,有兩棵數百年遮天蔽日的古檜,幾叢亭亭玉立的翠竹,給人一種幽深雅靜的感覺,在這裏靜坐能感覺到靈氣,在這裏漫步異常舒心。
大堂內正中,是高出地面的木制暖閣,內設公案,案上擺放著文房四寶、籤筒、印盒。暖閣兩側陳列著肅靜、回避、傘、扇、旗、鑼等各種執事和世襲翰林、五經博士等紅底貼金大字的官銜牌,以及黑紅棍、皮鞭等刑具。
大堂外,露臺的東南角,設置有日晷;西南角,設置有嘉量。這裏完全是仿效皇宮的格式,也是一種權利的象徵。
大堂西側見山堂前有一個玲瓏精美的太湖石。一面刻有清代金石學家阮元手書詩,一面刻有清代書法家、孔子六十九代孫孔繼涑的手書詩文。
大堂之後是孟府的內宅部分。有一禁門,也就是內宅門,與外界相隔。古代時,這個門戒備森嚴,一般人不得擅自入內。
內宅的第一進院落是上房院,又名世恩堂院。主建築世恩堂,面闊五楹,是孟子嫡裔翰林博士居住處。
東西兩側,各有配房三楹,典型的四合院建築,恬靜幽雅,古樸別致,是孟府收藏日用禮器的內庫房和管帳室。
世恩堂後為賜書樓,位於內宅的第二進院落,是兩層樓房,每層3間,前後出廈,硬山式典型明代建築,是存放皇帝欽賜墨寶、聖旨、誥封、古籍文獻和家族檔案的地方。
賜書樓後為五進院,也叫後上房院。有正房九楹,東西配房各三楹,是孟氏親族居住的地方。
西跨院是孟子七十三代嫡孫孟慶堂居住的地方,是一組古老的四合院。
三遷書院,清道光年間,孟子第70代裔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廣均在這裏辦學,招收孟氏後裔子弟學習,後來逐漸荒廢。
孟氏小學樓創建於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招收孟氏後裔入學,當時授課內容只讀《孟子》,新課程有國語、算術、常識,均採用當時小學課本。
鄒城市政府為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孟子儒學思想,如今在孟府裏設立了習儒館。
習儒館是山東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的教學科研基地。每年都有很多各界人士、中小學生在這裏進行修學活動,聆聽專家學者傳授儒家文化,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華,領略儒家文化中的謀事、做人、為政之道。
領略孟廟的精彩之後,又迎來了三孟之一的孟府。作者對孟府的描述可謂是詳盡,空間方位,說明得很細緻。孟府佈局嚴謹,作者描述得也很嚴謹,從大門到大堂裏外左右清晰明瞭,可以讓讀者在腦海中自動勾勒出孟府的模樣。感謝作者賜稿,讓我們更瞭解孟府,從而更瞭解孟子,瞭解儒家文化。此文獎勵金幣30,積分100.
北宋景佑四年(西元1037年),孔子45代孫孔道輔任兗州知州期間,在山東鄒縣東北的四基山西麓發現了孟子的墳墓,隨即派兵看守,寫奏章上報朝廷,極力建議建廟祭祀,並請求資金援助,很快就獲得了朝廷的恩准。
元豐七年(西元1084年),朝廷又賜30萬兩白銀,增修墓廟,購置祭田。宣和三年(西元1121年),朝廷動用了大批財力物力將孟廟遷移到了鄒縣城南關。
元代朝廷加封孟子為鄒國亞聖公,以後各朝代不斷增修擴建孟廟、孟府、孟母林。現存的孟廟建築,是清朝康熙年間地震之後重新建造起來的。
古木參天繞古祠,遍地豐碑滿壁詩的孟廟,平面呈長方形,前後五進院落,占地約2.4萬平方米。主體建築以亞聖殿為中心,南北為一中軸線,左右作對稱式排列。廟內有各類殿宇64楹,碑亭兩座,古樹名木300餘株,碑碣石刻350多塊,著名的碑刻有元代仿刻秦朝李斯的嶧山碑,唐朝歐陽詢的《蘇玉華墓誌銘》等等。
孟廟前有欞星門、亞聖廟石坊、泰山氣象門。
欞星門,是孟廟的正南門,門闊三楹,全木結構,灰瓦覆頂,斗拱飛翹,雕樑畫棟,色彩絢麗。《後漢書》裏記載:”欞星,天田星也。欲祭天先祭欞星。”
孟廟第一道大門以”欞星”命名,意味著孟子是天上的文星下凡,亦含有尊聖如天之意。
遊客走進欞星門,來到孟廟第一進院落,就能看見東西兩邊院牆處各建有一座互相對稱的木坊。東面的名是”繼往聖”,西面的名是”開來學”。意思就是”繼孔子以往,開儒學之來”,以此讚譽孟子對儒家思想傳播的功績。
亞聖廟坊,是孟廟的第二道門坊,全石結構,三開間,四根擎天八角石柱。每根石柱兩側有石鼓夾抱,頂端置寶瓶、蓮托、祥雲。坊額正中題有”亞聖廟”三個貼金大字。
遊客穿過亞聖廟石坊,進入孟廟的第二進院落。院落裏磚鋪甬道,兩側是古老的蒼松翠柏,那些古樹雖然歷經滄桑,但至今依然還是枝幹挺拔,鬱鬱蔥蔥,引人入目。院落西側有一座”金大安三年鐵鐘”,鐘高2.4米,口徑1.4米,腹部鑄有”重臣千秋,皇帝萬歲”八個大字。
泰山氣象門,原名儀門,是孟廟的第三道大門。泰山氣象之名取自程頤的”仲尼天地也,顏子和風慶雲也,孟子泰山之氣象也”之語。門前有兩株銀杏樹,遒勁挺拔的樹幹,多少年來一直春華秋實,碩果累累輪回。
遊客越過泰山氣象門,走進孟廟的第三進院落。院落裏有左、中、右三路。中有承聖門、亞聖殿、寢殿;東有啟賢門、啟聖殿、孟母殿;西有致敬門、致嚴堂、祧主祠、焚帛池。東西兩壁分別建有”知言門”和”養氣門”,二者均取意於《孟子》第七篇中的”淫辭知其辟”和”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之句。
清朝以前,欞星門只有每年農曆二月和八月舉行祭祀孟子大典,或者是皇帝和欽差大臣前來拜謁孟廟之時才打開大門,平時閉門不啟,以示嚴肅莊重。
“知言門”和”養氣門”是人們平常出入孟廟的通道,這二個門直通孟廟外面的東西兩條街。此院北壁三門並列,中為”承聖門”,東為”啟賢門”,西為”致敬門”。
承聖門是孟廟的第四道大門,建於台基之上。承聖是對孟子的評價,讚揚孟子是儒家學派的正統繼承人。
三進院內,承聖門東側,建有一座高大的碑亭。外觀重簷翹角,斗拱承托,綠色琉璃瓦覆頂,貼金彩繪,富麗堂皇。亭內放置清朝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皇帝禦書”禦制孟子廟碑”一幢,世人稱此亭為康熙禦碑亭。
遊客走上石階,跨過承聖門門檻,來到第四進院落。甬道正北,露臺之上是孟廟的主體建築亞聖殿。殿為七楹,高17米,進深20.48米,橫寬27.7米,是一座金碧輝煌、畫棟雕樑、重簷飛翹,綠色琉璃瓦覆頂、重簷歇山式宮殿型建築。
亞聖殿是歷朝歷代祭奠孟子的殿堂,也是傳播孟子儒學思想的地方。大殿四周環立26根八棱擎簷巨型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柱下以石鼓為礎,鼓下又以石刻覆蓮作承托,是宋代建廟時期的原物。殿正面重簷之間,高懸一匾,上書”亞聖殿”三個楷書貼金大字,四周環繞以精雕的5條金龍。殿正中楣之上懸掛”道闡尼山”橫匾一塊,為乾隆皇帝手書。
遊客進入殿內,抬頭仰視,正中雕龍貼金神龕之內的孟子彩色坐像,頭戴九旒之冕,身著九章之服,手執鎮圭,神氣清朗,莊重安詳。神龕上部懸一”守先待後”匾額,為雍正皇帝手書。殿內東側,神龕之內供奉著孟子弟子利國侯樂正子的塑像。人們身臨其境,不由自主地就會有一種肅穆之感,繼而生出一種景仰之情。
亞聖寢殿緊靠亞聖殿之後,有高築甬道同亞聖殿後簷臺相連結。殿原名為”邾國公祠堂”,是供奉孟子父母的殿堂。後來增修孟廟的時候改為”寢殿”,成為祭祀孟子夫人田氏的專祠。露臺和甬道之上有三棵古檜樹,是北宋宣和年間種植的,距今已九百年的歷史,現在依然青翠蓊鬱,茁壯茂盛。
亞聖殿前,露臺之下,甬道東側,有一口古井叫天震井。井畔石欄,是清朝道光十一年(1831年)所建。天震井井旁碑刻記載:”康熙十一年(1672年),廟前演戲,忽日中聲震如雷,聞者環顧失色,見階前陷有甓甃圓痕,熟視乃井也”。”十二年為修廟之用,額之曰天震井,砌之以甓,環之以石,並書其跡從志異雲。六十四代孫孟尚錦識。”東西兩廡位於亞聖殿前,甬道東西兩側,為左右對稱式建築,各七楹。是供奉孟子弟子與崇孟有關的先賢先儒的場所。
啟聖殿,是供奉孟子父親啟聖邾國公的殿堂。位於孟廟第四進院落,東路啟賢門內。孟子父親名激,字公宜。殿正中神龕之內安置著冠服七旒七章的孟子父親的塑像。
孟母殿,位於啟聖殿之後,有高築甬道與啟聖殿相通,是供奉孟子母親的殿堂。孟母,是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母親,孟母感人的事蹟早就被世人編入耳熟能詳的《三字經》裏。
西路,穿過致敬門是一所方形過道小院,院內外四周牆壁上鑲嵌著50多塊碑刻,多為歷代名人文士前來孟廟晉謁遊覽留下的詩詞題詠。小院北牆”齋戒門”內是一座雅靜秀麗的小庭院,叫致嚴堂,取意於”祭則致其嚴”,即嚴肅、誠敬之意。
焚帛池,位於孟廟寢殿西側,是一個獨立小院。院的東南向東有一個小門,與亞聖殿院相通。孟氏後裔每次祭祀祖先之後,就在這裏焚燒祭文,慰告祖先們的在天之靈。
時常冷冷清清,偶爾熱熱鬧鬧的孟廟門房院落,多少年來就這樣無言有形地向世人闡釋著博大精深的亞聖精神。尤其是當今社會,”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得到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有力地推進了社會物質、文明發展,百姓安居樂業,精神面貌漸漸換顏一新。
孟廟的起始及歷史上各朝代的修繕和擴建,以及現有的建築規模和構造、景觀。
孟母林是世界上最大的古柏園林,位於古城鄒城北二十五裏的馬鞍山下,環山而建,山林合為一體,整個墓地占地578畝,林內松、柏、檜、楷、槲等各類古樹數以萬計,古木蒼翠、濃蔭蔽地,林內墓塚累累,除孟母和他丈夫孟激的墓之外,歷代孟氏子孫死後也都葬於這座墓林之內,數得上是中國少有的保存完整的氏族墓地之一。
孟母林在50年代就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幾年國家又撥款建起了堅固的圍護林牆,典雅古樸的三楹林門,人們在數裏之外即可遙見。 孟母林南路有一條長約百米,寬約四十餘米的林道,兩旁有立馬、臥羊及松柏。那些古老的樹幹,有的成了空心,但枝丫上卻生長著層層茂密的枝葉。林道的盡頭,是祭祀孟母的享殿。三楹殿室,由一道高大的紅牆圍繞在正方形的大院之中。殿內安放著孟母牌位、供桌、香爐等等祭器。
人們走出享殿院往西行走五十多米,有一個高高隆起的大土丘,便是孟母墓。墓高9米有餘,底圓長達二十多米。墓前排列著元、明兩代祭祀孟母而立的禦碑及石桌、石鼎、石凳、石瓶等等石雕。正對墓堆的石碑上,鐫刻著十一個醒目大字:”亞聖孟母端範宣獻夫人墓”。
孟母墓西北大約十多米處,是孟仲子的墓,墓前除有石桌、石爐等墓地設置外,還有一塊刻著”新泰伯孟仲子墓”的石碑。再往西北走一段路,就是孟子四十五代孫,被封為中興祖的孟寧墓。墓碑是元代立的,上面刻有記載孟氏家庭繁衍情況的”世系之圖”,有”元代至順四年”字樣。
歷代黎民百姓傳頌著孟母的故事,文人學士為她立傳作贊,達官顯貴、孟氏後裔為她樹碑修祠,後人把她和歐陽修的母親歐母,嶽飛的母親岳母、陶侃的母親陶母,列為母親的典範,號稱中國四大賢母,而且位居賢母之首。
孟母教子的影響頗為深遠,早在西漢時期韓嬰的《韓詩外傳》中就用有關孟母的故事來解釋詩義。劉向的《列女傳》中,首次出現了孟母這個專用名詞。東漢女史學家班昭曾作《孟母頌》。西晉女文學家左芬也作《孟母贊》。南宋時的啟蒙課本《三字經》引證的第一個典故就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一普及於封建社會後期的啟蒙讀物,雖經明、清學者陸續修訂補充,而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故事始終冠於篇首。
山東監察禦使鐘化民《祭孟母文》讚揚道:”子之聖即母之聖”、”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來,一人而已。” 隨著孟母故事的廣泛流傳,封建統治者也竭力將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對其屢加封諡,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為”邾國端範宣獻夫人”。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都口誦”三字經”,重走當年孟母三遷之路,尋覓斷機教子故事的源頭,體悟著這位偉大母親的教子情懷。 孟子生活在”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的百家爭鳴時代,他師承子思,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
孟子周遊齊、晉、宋、薛、魯、滕、梁列國,遊說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於當時諸侯各國忙於戰爭,他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幾乎沒有什麼政界人物採納他的治國思想。 孟子維護併發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和性善論觀點,堅持以人為本。 孟子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是很高。自韓愈的《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方才漸漸地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才得以提升。
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為科舉考試科目之一,之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 南宋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
元朝至順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被人們稱為亞聖。 孟子思想與孔子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孟子的社會地位僅次於孔子。
作為一位女性,孟母的偉大之處不只是”精五味,置酒漿,養舅姑,縫衣裳”以及”三從之道”。而是數十年如一日,注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約禮等等方面的諄諄教誨,她既成就了孟子,更為後世的母親們留下了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為名垂千秋萬世的模範母親,在中國歷史上受到普遍尊崇,也給今天的母親們帶來諸多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