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而自然地觸發懷友之思

“爭底事”,即爭何事,意謂書生何苦與此輩糾纏,以惹禍招災。殘害人才的曹操、黃祖,雖能稱雄一時,不也歸於泯滅了嗎!此句流露出蘇軾超然物外、隨緣自適的人生態度。收尾三句,就眼前指點,轉出正意,希望友人超然於風高浪急的政治漩渦之外,寄意於曆久不朽的文章事業,撰寫出色的作品來追躡前賢。李白當年遊覽黃鶴樓,讀到崔顥著名的《黃鶴樓》詩,曾有擱筆之歎,後來他寫了《登金陵鳳凰臺》、《鸚鵡洲》等詩,據說都是有意同崔顥競勝比美的。蘇軾借用李白的故事,激勵友人寫出趕上《黃鶴樓》詩的名作。這既是勉人,又表露出作者對於永恆價值南乳花生的追求。

這首詞由景及情,思鄉懷古,由豪入曠,超曠中不失賦詩追黃鶴的豪情壯采,不失對於人生的執著追求。詞的上片,由江漢西來、樓前深碧聯想到岷峨雪浪、錦江春色,引出思歸之情,又由“葡萄深碧”之江色連接著黃鶴樓和赤壁磯;下片由思鄉轉入懷古,就禰衡被害事發抒議論與感慨,最後又歸到使君與黃鶴。全詞形散而神不散,大開大合,境界豪放,議論縱橫,顯示出豪邁雄放的風格和嚴密的章法結構的統一。一則,它即景懷古,借當地的歷史遺跡來評人述事,能使眼中景、意中事、胸中情相互契合;再則,它選用內涵豐富、饒有意趣的歷史掌故來寫懷,藏情於事,耐人尋味;三則,筆端飽和感情,有一種蒼涼悲慨、鬱憤不平的激情,在字裏行間 湧流。

蘇軾謫黃州時與朱壽昌不斷翰墨往還,傾瀉肺腑,本詞即是其一。上片,由景入情,景中寓情。落筆便使長江、漢水,浩浩蕩蕩,突兀而來,描繪了大江千匯萬狀,直奔東海的雄偉氣勢。接著轉入近景,黃鶴樓下,江水澄澈碧透,再用“猶自帶”三字領起,馳騁想像,視通萬裏,奔騰的大江還帶著蜀地岷山、峨嵋的雪浪和錦江的春色,不僅為大江鋪染了一層絢爛奪目的色彩,而且融入自己濃濃的鄉思。面對斯景,詞人有許多感慨。筆鋒一轉寫到朱壽昌和自己,先稱讚朱壽昌為“南山遺愛守”,對他的政績和人品表示欽佩;再稱自己為“劍外思歸客”,鬱憤不平之情,他鄉思歸之意,溢於言表。他要在這壯麗風物景色的面前,對朋友敞開心扉。

換頭之後便進入懷古抒情。勸友人不要讀《江表傳》,不必傾慕那些豪傑、這是激憤之語。他想起三國時在此被害的狂處土剛直傲物的禰衡,對其深為痛悼。眼前滾滾逝去的大江,使他想到像禰衡這樣的士人雖為當時的權貴所不容,但至今英名猶存;而那些不容他們、殺害他們的人,不都被大浪淘淨了嗎?想到這裏,詞人排解了鬱憤,心情豁然開朗,灑脫、曠達之情油然而生。“爭底事”以下,點出主旨,勸勉友人和自己一道超脫於政治風雲,寄情於網上證券交易 平台文章事業。

全詞寫景、抒情、談古論今,一氣呵成,表達了與友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又暢所欲言,直抒胸臆,用典抒懷寫志,貼切自然,深含蒼涼悲慨、鬱憤不平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