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住在比較熱鬧﹐靠近華人聚集的城市﹐後來因為小孩學習的關係﹐我們遷移到這個華人比較少的小鎮。不是為了離開華人圈﹐而是因為外子的家人住在這裡﹐而且華人少的地方﹐學習壓力小一些﹐比較多點樂團﹑打球一類的活動。這裡比較偏遠(只能跟洛杉磯的其他城市比才叫做偏遠) ﹐生活步調也比較單調﹑比較放鬆。雖然喜歡人多的地方﹐吃﹑逛方便﹐但是能夠有一方寧靜的心﹐也是極為可貴的。所以﹐週末我們還是會儘量找機會往華人聚集的地方享受一點家鄉的感覺。
先前談過在洛杉磯教學的狀況﹐後來搬家到這個小城﹐附近就只有這麼一間中文學校﹐老師﹑校長和家長們﹐感情跟一家人一樣。凝結的力量強大(應該是中國人群聚的本性使然。那個時候﹐長子剛剛滿四歲﹐就進了學校的“幼稚班”學習中文。這裡的家長要有服務點數﹐可以為學校帶水﹐也可以當“班媽”﹐擔任學校家長會或者其他行政職位﹐都沒時間做的﹐可以小做金錢奉獻。當初從帶水﹑作教務﹐領學生們製作年刊…一直到長子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妹妹四年級)﹐終于決定讓孩子們離開這個向心力很強的學校(因為感情很好﹐我們還是常常回去學校跟大家一起玩。)。做這樣的決定其實不容易﹐尤其在海外﹐孩子們年級越高﹐就有越多的活動和功課。權衡得失﹐我決定自己教他們。
在研究教材的時候﹐思考著怎麼樣的教材﹐才會讓孩子們不忘﹖什麼樣的吸引力﹐會讓他們主動學習中文﹖他們變成我實習教學的對象。終於廚房變成了教室﹐bar檯變成課桌椅﹐那個年齡的孩子﹐他們對注音符號已經感覺到負擔了。僅僅花費一個星期的時間﹐兩個孩子已經將漢語拼音學會了。編輯了一個兒歌教材﹐讓孩子們可以琅琅上口﹐很自然的把拼音的方法灌輸到他們腦子裡。然後開始生活課程。從包餃子開始﹐每個相關的字都要寫三次﹐不過為的是要記得字型﹐而不是強記。當然每個字要解釋他們的由來﹐如果太困難﹐還要想一些相關的故事來提醒他們。大概因為自己工作和電腦相關﹐所以家裡的電腦很足夠孩子們使用﹐他們的第二個作業﹐就是上電腦打拼音﹐選出正確的字。考試也是電腦作答﹐我讀字﹐他們必須打出正確的字。第三個功課﹐是他們最喜歡的﹐我讓他們和台灣朋友﹑親戚的小孩們在MSN裡面打字聊天。
當初我這種想法是很另類﹐只認字﹐不記字是不被鼓勵的。而且﹐如果決定錯誤﹐對孩子是很不公平的。畢竟學習語言有他的黃金時期。
我買了很多輔助教材(漫畫﹑卡通﹑短篇笑話﹑短篇故事….)﹐也在暑假特別為他們讀僑委會提供的教材和一些補充教材(因為平常的活動和功課﹐讓他們對學習中文失去耐心﹐我很堅持讓他們在很輕鬆愉快的心情下學習中文。) 漸漸我發現他們會自己拿出輔助讀物來看﹐會依照拼音去讀他們不會讀的字﹐再不會讀﹐電腦會協助他們發音(e-stroke和電子字典) ﹐電腦也教不會﹐還有他們的爸爸媽媽可以問。
兩年的暑假密集學習(在他們升高中前) ﹐他們開始和學校裡面的小留學生一起﹐最近在他們的教會團契裡面﹐師母問大家來美國幾年了﹐結果妹妹說他已經來16年﹐師母說﹕你來那麼久了﹐中文還沒忘記啊﹖其他小朋友就笑著說﹕她是ABC啦﹗事實證明了﹐要讓ABC自己有動力去學習中文﹐就要讓他們不反感﹐沒有覺得壓力﹐最後到達“很喜歡”的境界。
往後的這四年裡(長子今年已經12 年級了)﹐跟一般從台灣和中國來的孩子們一樣。他們也喜歡唱中文歌曲﹐自己去找譜子﹐不懂得唸的﹐還自己加拼音字型。喜歡唱周杰倫的歌﹐看MTV﹑看中文的電影很感動得時候﹐也會流淚。有一天我問孩子﹐你是哪裡人﹖兒子回答我﹕我是中國人。女兒更絕﹐她說﹕挖喜逮灣印啊﹗(台語﹕我是台灣小孩)我告訴他們﹕如果你是中國人﹐必須要會看中文﹐不然﹐你們跟其他高知識水平的菲庸是沒有兩樣的。他們會看我和朋友在skype上的談話﹐甚至我不在家的時候﹐跟他們對話﹐朋友都忘記他們是ABC了。
還不能確定我的教學方法是不是正確的﹐因為他們還有一個重大的考驗就要來臨了﹐據說大學第一年住校﹐暑假回家幾乎都會忘得差不多﹐除非他們在大學裡選讀中文。我還在繼續努力﹐希望在他們成功的時候﹐把整個策略寫下來和所有ABC的家庭們分享。時代變遷中﹐工具也日新月異﹐不能一成不變﹐才不會讓孩子們覺得有代溝。
昨天兒子覺睡得晚﹐因為功課很多。我因為每天要早起﹐撐不住﹐就先睡覺去了。早晨起床給外子準備早餐的時候(6:10AM) 爐檯上有張字條﹕
唉﹗看來﹐我還要繼續加油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