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開始就學習注音對寫中文字是有幫助的, 因為一撇一勾,
都是中文字的基本筆畫。例:ㄈ ㄨ ㄠ ㄔ
2. 用注音可避免與英文發音混淆。
3. 注音符號標聲調號的位置固定,但漢語拼音要標在主元音上 a o e i u ü 。
例:白bái,對duì,六liù
(iu 原為 iou,但 o 省略,聲調卻要寫在 u上)
4. 漢語拼音有不同發音規則。例:zhi , ji 兩個 i 發音不同。
有的漢語拼音會簡化變形。
例:iou 簡化為 iu ;uei 簡化為 ui ; jü 簡化為 ju
注音則沒這個問題,可節省學習時間。
5. 看懂注音符號,就能閱讀很多正體中文的書籍。
注音符號舊稱爲「註音字母」,爲漢字註音而設定的符號,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注音符號是以章太炎的記音字母作藍本的標準漢語標音符號,經過百年演變,現有37個字母(聲母21個、韻母16個)
1930年中華民國政府把註音字母改稱爲「注音符號」,正式的稱呼是國語注音符號第一式。相對於拼音來說,注音符號有時簡稱注音。目前在台灣,小學生在學會漢字書寫之前,會先學習注音符號作爲中文字的替代寫法;在生活實用上,注音符號也用在標註生字的拼音,也是普遍的打字輸入法。
注音只是代表漢字的發音符號, 學生要學會看到某個符號, 就會發某個音。它無法取代漢字,只是作爲輔助學習華語的工具。以前沒有注音,是直接記寫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