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嬸的三句話

為何叫買"東西"!
南宋理學大家朱熹,在未出仕前,家鄉有叫盛溫和的好友,此人亦是博學多才的人,一天兩人相遇於巷子內,盛手中拿著一個竹籃子,朱熹問他:「你去那裡?」
盛回答說:「我要去買點東西。」
朱熹是以窮理致知研究學問的人,他聽盛的話,很好奇,隨即問道:「你說買東西,為什麼不說買南北呢?」
盛溫和反問朱熹:「你知什麼是五行嗎?」
朱熹答:「我當然知道,不就是金、木、水、火、土嗎?」
盛說:「不錯,你知道了就好辦,現在我說給你聽聽,東方屬木,西方屬金,南方屬火,北方屬水,中間屬土。我的籃子是竹做的,盛火會燒掉,裝水會漏光,只能裝木和金,更不會盛土,所以叫買東西,不說買南北呀。」
朱熹聽後唉了一聲說:「原來是這樣!」
原來「買東西」這個名詞還有這樣一個典故,未收到這篇故事前,還真是搞不懂為何會說「買東西」而不說「買南北」,看了這篇故事後,才知道原來還有這樣一段插曲呢,古人的智慧真是蘊藏在我們的生活中。
http://blog2.huayuworld.org/lindalin/wp-content/uploads/sites/305/2012/09/diezi.swf
丈夫何以叫「老公」、妻子何以稱「老婆」?
據說源於唐代的一段故事。
唐代有一個名士,名叫麥愛新,他看到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產生了嫌棄老妻,再納新歡的想法,並寫了一副上聯放在案頭:
「荷敗蓮殘,落葉歸根成老藕。」
被他的妻子看到了,妻子從對聯中看到了丈夫棄老納新的念頭,於是便提筆續了一副下聯:
「禾黃稻熟,吹糠見米現新糧。」
以「禾稻」對「荷蓮」,以「新糧」對「老藕」,不僅對得十分工整貼切,新穎通俗,而且,「新糧」與「新娘」諧音,饒有風趣。
麥愛新讀了妻子的下聯,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愛心所打動,便放棄了棄舊納新的念頭。
妻子見丈夫回心轉意,不忘舊情,乃揮筆寫道:
「老公十分公道。」
麥愛新也揮筆寫了下聯:
「老婆一片婆心。」
這個帶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很快被流傳開來,世代傳為佳話。
從此便有了「老公」和「老婆」這兩個名詞。
唐朝的時候,有一位高僧,法號圓澤。他有一個很要好的朋友,叫李源善。
有一天,圓澤約了李源善出去玩。兩人路上一邊說說笑笑,一邊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好不快活。
到了下午時,兩人路過一個地方,看見有一個婦人在河邊洗東西,這個婦人已經懷孕了,而且肚子好大好大。
圓澤看到這婦人,不禁搖搖頭,歎了口氣。李源善就問道:「好端端的你幹嘛歎氣啊?」
圓澤答道:「這個婦人懷孕已經有三年了,一直等著我去投胎做她的兒子,所以我一直躲著她,不想去投胎。可是現在看見她了,也就沒有辦法躲了。」
李源善帶著懷疑的口氣說:「真有這種事?」
圓澤說:「怎麼,你不相信?我今天晚上就會圓寂,等過了三天,你到這婦人家中去看。她一定會生下一個胖小子。如果這個嬰兒對你笑一笑,那就是我在對你笑。」
隔了一會兒,圓澤又對李源善說:「你是個很好的朋友,下輩子我還要結交你這個朋友。這樣吧!十三年後的中秋節,我在杭州天竺寺等你,那時我們再相會吧!」
李源善半信半疑的說:「好,到時候我一定赴約。」
果然,在這天夜裏,圓澤就圓寂了,同時那個孕婦也生了一個男孩兒。
到了第三天,李源善按照圓澤的話,來到那婦人家,那男嬰一看到李源善,就對他笑了笑,李源善這時不得不相信圓澤的話。
等到第十三年的中秋節,李源善如期到杭州天竺寺去和圓澤相會。
剛到寺門口,就看到一個牧童坐在牛背上唱著:「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
成語「三生有幸」就是出自這個故事。
中華文化是神傳文化,炎黃子孫有著悠久的歷史積澱。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詳,甚至經常掛在嘴邊上的話,可能就有很深的文化淵源。只是隨著人們對神的逐漸背離和道德的衰微,人們對成語內涵的體悟越來越淺白。
現在人把「三生有幸」解釋成非常幸運,實際上佛家說的「三生」是指前生、今世和來生。「三生有幸」的本來意義是比喻人與人之間有一種特別的緣份。
下面的文章是中國大陸前些年高考的一篇滿分作文 文章樸實簡單,要找出用字遣詞比這篇好的文章實在數不勝數然而為什麼這篇小短文卻可以在千萬中國考生中得到滿分 我覺得理由是它真正的把每一位的心聲說了出來 撼動了每一個改考卷的老師的心靈.....
|
從前有個縣官,愛讀詩文,樂於助人。但他有個脾氣,好爭強鬥勝。 這年正月,縣官路過一座小廟,發現廟門上貼了這樣一副對聯,上寫 經籤可超生,難道閻王怕和尚? 紙錢能贖命,分明菩薩是贓官!
橫批:虛無飄緲
縣官對這副對聯產生了興趣,問何人所寫。有人回稟:「此聯出自一個十八歲少年之手。」
縣官便想見識見識這位才子,命衙役找來少年問道:
「你叫何名?」少年答道:「新郎。」縣官見新郎舉止幹練、老成,出口斯文,便要和他比試比試。當面提出了很多問題,新郎都一一答得無懈可擊。
最後新郎恭恭敬敬地彎腰一禮,問道:「民間男婚女嫁,須三媒六證。請教父母官,何為三媒?何為六證?」
縣官聽罷,冥思苦想,只知道三媒中月老牽線為一媒,其他就不得而知了,羞得他面紅耳赤。正在騎虎難下的時候,路旁閃過來一個十五六歲的姑娘,她笑道:「媒妁紅線,過喜庚帖,定情之物』此乃三媒也。
關於六證嗎?諸位請等一等。」她不慌不忙地到村子裡拿來了 『米升、剪刀、尺子、鏡子、算盤和秤』,縣官一見似有所悟。
姑娘又對新郎說: 要知
五穀雜糧有幾何,以米升為證;
衣褲帶履從何來,以剪刀為證;
一絲一縷知多少,以尺為證;
喜怒哀樂情如何,以鏡為證;
事物輕重分緩急,以秤為證;
年月盈缺何為憑,以算盤為證。」
新郎對姑娘的回答十分欣佩,縣官也稱讚她聰穎過人。問她叫什麼名字,姑娘羞怯地說:「卑女姓辛名喚辛娘」。
縣官看『新郎』和『辛娘』乃是天生的一對,便出面作媒,二人愉快地接受了。但辛娘提出一個條件,要新郎三天內蓋一間,『不用門窗,不用房梁,片瓦不見,寸木不生,天生地長』的新房。 新郎欣然允諾。縣官不明其意,迫於面子,不好直問,只好到時再看是啥典故。
三天後,新郎、辛娘拜天地,請縣官來作客。他見新郎高高興興地 將新娘領進了一間冬暖夏涼的岩洞,洞口上用紅紙寫了兩個大字『洞房』。
從此,民間婚娶事,新人住的地方就叫『洞房』了。這就是洞房的由來。
http://blog2.huayuworld.org/gallery/12662/pppp.jpg
有一個富翁,非常的有錢,凡是可以用錢得到的東西,他都擁有,然而,他卻覺得自己一點也不快樂不幸福,他很困惑?
一天,他突如其想,將所有貴重物品、首飾、黃金、珠寶通通裝入一個大袋子中,開始去旅行,他決定只要誰可以告訴他幸福的方法,他就把袋子送給他。
他找了又找,問了又問,直到一個小村落,有位村民告訴他,你應該去見這位大師,如果他也沒辦法,就算你跑到天涯海角...也沒有人可以幫你了!
終於見到了正在打坐的大師,富翁非常激動的說:「我只有一個目的,我一生的財產都在這袋子裡,只要你能告訴我幸福的方法,袋子就是你的了。」
這時天色已黑,夜已降臨,頓時大師抓了富翁手上的袋子,就往外跑了,富翁一急,又哭又叫的追著跑,畢竟是外地人,不一會,就跟丟了,只見富翁一邊哭道,「我被騙了,嗚!我一生的心血」,最後大師跑了回來,將袋子還給了他,富翁見到失而復得的袋子,立刻將其抱在懷裡,直說:「太好了!」
只見大師再度出現他的面前問:「你現在覺得如何?幸福嗎?」
「幸福,我覺得自己真的太幸福了!」
大師笑說:「這並不是特別的方法,只是人對於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視之為理所當然,所以不覺得幸福,你欠缺的是一個失去的機會,這樣你馬上就會知道,你所擁有的有多重要,其實你現在懷裡所抱的袋子與之前的是同一個,現在你還要把它送我嗎?」
有趣的一篇故事,不知道它可以帶給你多少的想法,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當你失去或缺乏某些東西時,你會念念不忘,然而一旦擁有了,卻又容易忽視它,甚至視而不見,如果你戀愛過,你就會明白怎麼回事,戀愛之初,對方的一通電話一句問候一份禮物,都會使你高興個許久,只是,一旦關係確立,或結婚,這一切將會消失或者變成理所當然,『理所當然』你有可能會珍惜嗎?就如常說的,人總是一直在意已失去的,卻不懂得珍惜還擁有的,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最近在看一本書,幸與不幸都是福,最後用書中的一段話來作個總結 : 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知道自己是幸福的。
我們很少想到自己還擁有什麼,對於失去的,欠缺的卻一直念念不忘,所以說,上天為了要使我們有看見的能力,就安排了各種失去的課程,藉由失去,讓人學習『看見』的能力,--- 看見自己擁有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