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作文是:
我10在太想你了,已经想你很9了。请8你交给我,我绝不会7负你,永远6在我身边。 5发4,今生今世,都不会3心2意,这辈子只爱你1个!

老师的评语是:
写得独1无2,阅到3生有幸。我连看4、5遍,吓得6神无主。小小年纪写情书,我心里7上8下。想你是预谋已9,为师10分佩服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上有名的三首「数字诗」

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3.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一山一水中一寺,一片黄叶一僧归。

「地基主」是什麼神?
十七世紀初漢人從福建搭帆船到台灣來,與當地平埔番作「以物易物」的交易,清初禁止漢人攜眷來台,渡台先民紛紛娶當地平埔族之女為妻。
平埔族的風俗是「女性社會」,財產傳女不傳子,賞賜給女婿廣大的土地。
渡台的漢人都會將祖宗牌「背」來,在台灣祀立「祖宗牌」,每當四季節舉行「家祭」時教導番妻如何拜祖宗,幾年後每當「家祭」時總會想起所拜的是漢人的祖宗,但是真正栽培我乃平埔妻的父母,乃另備一張桌子擺幾道菜餚、二副筷子,三五只金銀紙,祭拜有恩情的平埔岳父母,答謝這一大遍廣大的土地基本原始主人。
祭拜時只要有「番」字的物品不可以拿來當「祭品」,如番石榴、番茄、番麥、番薯等,怕子女講出來得罪平埔祖宗,小孩問起就胡謅「因為番石榴、番茄等有子,吃後解出又會長出來,對神祖不敬」,所以不能當「祭品」。
一代一代傳下來在台的漢人每當四季節舉行「家祭」時,一定會另祀「番仔祖宗」,後來改稱土地原始主人為「地基主」或稱「地靈公」。
漢人與平埔番混血子孫有三個遺傳跡象:小手臂靠近手彎處有一道「橫紋」、嬰兒出生後兩片臀部「黑青」到四歲左右自然消失、兩隻腳的小腳趾指甲呈「剝開」形狀,此三點是遺傳基因。
民國七十多年民政廳要我在全省23個縣市政府講解「禮儀」時,時常與當地耆宿閒聊「祭祀」的「禮俗」時,在課堂上就直接說明將「番」字去掉就可以當作「祭品」了,「番石榴」改為「芭樂」、「番茄」改為「Tomato」、「番麥」改為「玉米」、「番薯」改為「地瓜」、「番椒」改為「辣椒」、「番仔火」改為「火柴」、「番仔油」改為「煤油」、「番頭」改為「踅頭」等等,現在都可以當作「祭品」。
台灣人是富感情、講道義、思回報的民族所以迄今台人在「家祭」時仍然有另祀「地基主」的現象,唯三四百年來都將「地基主」認為是房子的地基神。
祀「地基主」是答謝「平埔嬤」的父母,過年的除夕傍晚與春節早上的「家祭」,因要留祖宗過夜,擔心漢番不合所以沒拜「地基主」。

另一種地基主由來:
一般亡靈說
在之前居住在此地,不幸過世而無人奉祀的孤魂,則成為地基主,保護此地。而住戶一般都會加以敬奉香火,以求住宅之安寧,此說為日本學者鈴木清一郎提出之後,廣被接受,最為風行。
因此現代民間流傳是原先住在這個房子的人,其祖先牌位遷走了,但是依附在牌位的鬼魂還停留在這房屋內,無人祭祀;或者之前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卻無嗣而亡,因而成為住宅的「守護靈」。

 

d8

    聖誕狂歡曲
*1234567祝你聖誕快樂         7654321祝你聖誕快樂
 1234567祝你新年快樂         7654321祝你天天快樂*

#快樂的時光 一分一秒 不斷的旋轉
 每個人都在歡聲雀躍快樂的聖誕
 我祝願所有的幸福都能與你相伴
 隨著聖誕的鐘聲讓我們許下心願#
@啦啦啦    我們一起唱Merry Christmas
 啦啦啦    我們最愛的Merry Christmas
 啦啦啦    我們一起唱Merry Christmas
 啦啦啦    我們永遠的Merry Christmas @            *      *
Rap:  Hi
讓我們來一起準備平安夜盛大的party
聖誕鐘聲即將響起 我的禮物不知在哪裡
你送我一個蘋果 說可以平安度過
拉著你溫暖的手 說聖誕快樂
#   #       @   @        *   *       @   @       *   *
sengdan

dudu sheng dan0

啊 冲破大风雪,我们坐在雪橇上,
快奔驰过田野,我们欢笑又歌唱,
马儿铃声响叮当,令人精神多欢畅,
我们今晚滑雪真快乐,
把滑雪歌儿唱,
||:嘿 叮叮当,叮叮当,
铃儿响叮当,
今晚滑雪多快乐,
我们坐在雪橇上。:  ||

dudu sheng dan

小白兔乖乖》 這首兒歌是源於一個小故事,故事主要講白兔媽媽出門後,大灰狼冒充白兔媽媽,想要進屋吃掉兔寶寶,被兔寶寶們識破,白兔媽媽回來後,誇讚兔寶寶聰明機靈的故事。

linda學校

     小兔子乖乖
小兔子乖乖,把門兒開開,快點開開,我要進來。
不開,不開,我不開,媽媽沒回來,誰來也不開。
小兔子乖乖,把門兒開開,快點開開,我要進來。
就開,就開,我就開,媽媽回來了,快點把門開。

台灣人正在使用的「ㄅㄆㄇㄈ」是什麼文字?
2018-01-09 由 非常日報 發表于文化

台灣人打字是不用漢音拼音的,而是用ㄅㄆㄇㄈ。很多人第一眼看都會認為這是日文。
說到日語,日語中除了一些我們能看得懂的漢字之外,還有一種叫做「假名」的字母,分為平假名和片假名,認為這樣的符號是日語的人應該是把它當片假名了,但事實上它叫做「注音符號」。看起來很像,但它其實和漢語拼音一模一樣,只是前者是用「符號」,後者是用英文字母。例如ㄅ就是b,ㄆ就是p,ㄇ就是m,ㄈ就是f……全都都有對應的。差別就如此而己,和什麼日本阿拉伯韓國甚至閩南都沒什麼關係。
「ㄅㄆㄇㄈ」是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頒行的,但漢語拼音則是1958年才制定的。現在八零九零後的朋友當然莫明其妙,但五零前的長輩們肯定會發出會心的微笑。注音符號一共有37個,分別是ㄅㄆㄇㄈㄉㄊㄋㄌㄍㄎㄏㄐㄑㄒㄓㄔㄕㄖㄗㄘㄙㄧㄨㄩ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還有分五種聲調。一聲二聲三聲四聲和輕聲。
例如斷崖的「崖」,注音就會是「ㄧㄞˊ」。大陸喜歡橫著寫,在台灣都只會豎著寫,也就是上面是「ㄧ」,下面是「ㄞ」,然後在右邊偏中間注個「ˊ」,表示這是四聲。如果是漢語拼音的話,就是注成ya。
注音符號的前身來自於章太炎發明的記音字母,它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類似日文中的假名,事實上就是假名給予章太炎靈感的。日語假名恰好也來自於漢字的草書和楷書,取出符合聲音的漢字的一部分簡化而來。兩者可說是同源。「注音」二字意謂註譯漢字的發音。清末時期的「切音字」到了中華民國初年公布時,名稱變成「注音字母」的原因,據吳稚暉的解釋,是由於讀音統一會,要避開造字的嫌疑,表示此一方案是專門為了「註譯讀音」而設計。

1906年6月之後,章太炎第3次避難日本。他成為當時日本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的主編。章太炎模仿日語假名文字,以「簡化偏旁」的辦法,利用漢字小篆的結構,創造一套記音字母。在1908年6月10日出版的《民報》第21號,刊登了章太炎的《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一文,文中發表他創造的36個紐文(聲母),22個韻文(韻母),即為今日注音符號的前身。
1913年2月,讀音統一會在北京召開,讀音統一會選用的注音字母並不是全用章譜,而是作了斟酌修改:如這些字母楷寫後筆畫和通行楷書一樣,則字母有與漢字形體相混之虞,便另換一個古字。最終,從章太炎方案中選取15個字母,再改造部分漢字得出23個字母,另外造一字母「」,共計39個。而這套注音符號直到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才正式頒行。
注音符號並不是最早的漢字拼讀系統,在它前面有威氏拼音、郵政式拼音等,但它獨樹一幟,因為其它系統,包括現在使用的漢語拼音,使用的都是拉丁字母,惟它採用類似日語片假名的設計,在表音的同時不丟掉漢字傳統。同時它首創了用符號表示聲調的方法,這後來被漢語拼音吸收。
這是一套漢字拼讀系統,用來給漢字注音。它也算是一種表音文字,即它本身只表示讀音而沒有具體意思。漢語拼音也是如此。至於哪一種拼音方式更好用,就青菜豆腐各有所愛了,大陸肯定覺得經過改良的好,但台灣也認為謹遵古法的才實用。
直到現在,注音符號還是台灣主要使用的注音方法。大家如果注意台灣歌手的一些MV,如周杰倫的《反方向的鐘》,裡面就有注音符號。而中國大陸從1958年推行漢語拼音後就停止使用了,只在字典中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