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6

好文分享「洪蘭:別逼孩子一直讀書」

朋友的孩子寫了封信給我:「阿姨,拜託你跟我媽說,我知道我已經國三了,我知道馬上要基測了,也知道考不上的後果,但有時我就是讀不下書。只要發呆一下,我媽就碎碎唸。我告訴她,我不是機器,我沒有辦法一直不停的讀書,她說:不念書就去睡覺。她不了解,很煩時睡不著、很累又睡不著是很痛苦的事,阿姨我快瘋掉了!P.S.不要用 e-mail 回信,我媽每天檢查我的信箱。」

人有好為人師又自以為是的通病,尤其做父母的認為:「虎毒不食子,我是為你好,為什麼你不領情還要生氣?」幾乎所有的親子衝突都源自溝通不良,父母的好意因為不是孩子要的,反而使孩子更叛逆。天下不知有多少悲劇是始於「為你好」。

我們的大腦和胃一樣,凡是不能消化的,就不能吸收。胃會飽和,大腦也會:我們看一個紅色的圖案兩分鐘,然後把眼睛轉到白牆壁,這時剛剛紅色的部分會變成綠色,因為紅色感光細胞疲勞了,不再向大腦發射信號,它原先所壓抑的互補色綠色,就出來了。

我們的注意力也有同樣現象,兩個同樣的刺激前後出現的間距太近時,大腦會看不見第二個刺激。聽覺更是,太太如果一直抱怨,先生對太太的聲音會有聽沒有見。人不是機器,不能每天做同樣的事,就是機器也有彈性疲乏。不想念書時,眼睛明明在書上,但是大腦就是沒有註冊,有讀沒有懂。

大腦的這個特性可以從七○年代的一個實驗看出:實驗者給大學生看一組十個花卉的名字,如玫瑰、百合,看完後,請他默寫出來。對一個大學生來說,這不是難事,他幾乎可以全部寫出。休息兩分鐘後,再給他看十個花卉名稱,這時,他能寫出八、九個來。等到第三次看花卉名字時,他只記得六個了。但是第四次若是換成家具類,如桌子、椅子,這時他的正確率又上升到跟第一次一樣。而持續看花卉名稱的控制組則慘不忍睹,連五個都回憶不到了。這表示不是大腦的記憶力不行,而是大腦對同一類型的東西記憶飽和,記不住了。但一旦換新的類別,大腦對新奇的東西特別有興趣,記憶又好起來了。

每天吃同樣的便當會厭倦,即使肚子很餓也不想吃。大腦也是,所以學校的課表要穿插著國文、英文、數學。了解到大腦的功能,父母就不要讓孩子對學習產生飽和,常常讓他起來動一下。運動時,大腦會分泌對學習有益的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很多父母以為運動是浪費時間,那是錯的,運動其實對學習有益。

要孩子愛讀書就不能使他害怕書,責罵或逼迫只會使他更遠離課本。對一個已經上了國中,有自己想法的孩子,父母要尊重他的自主性,不能再像小時候,什麼都要管;要「換檔」升級,給他隱私權和自由的空間,絕不能檢查他的電子郵箱、搜他的書包。父母一定要記得,尊重他,他才會自重自愛。喜歡學習,他才學得進去。

延伸閱讀:

這麼做,孩子也能成「大事」

彭明輝:精英教育應該教什麼?

黃瑽寧:拍痰,可能是白費力氣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Category: 未分類
2 月 24

黑幼龍:慢慢養,讓孩子像花一樣長大

提起四個小孩,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地區負責人黑幼龍臉上便漾起心滿意足的笑容。

  • 2011-06-20 康健雜誌 101期    文/朱芷君

老大黑立言現任台灣卡內基訓練總經理,老二黑立國是美國華盛頓大學醫院副院長,老三黑立俐是幸福的專職主婦,小兒子黑立行創業研發汽車的兒童安全座椅,各自成家立業,人生充實愉快,「我很感恩,能擁有這四個孩子,」黑幼龍說。

想像中,黑家小孩應該都是乖寶寶,資質優異,不需父母擔心,其實「我們也曾走過孩子叛逆的低潮,」黑幼龍回想,20年前全家住在美國,正值孩子青春期,除了交男朋友、功課差、跟同學打架,還常常在家爭吵,鄰居群指責黑幼龍夫婦管教不周,會帶壞他們的孩子。

即使如此,黑幼龍沒有改變他的「慢養」原則,「不是放任,而是給他們多一些空間,讓他們慢慢學習,找到最好的自己,」多和孩子對話、相信孩子、等待孩子,互相關心,家庭才能為孩子的人生加分。只要耐心寬容,黑羊也能找到方向、盡情作自己,黑幼龍分享他的教養心法:

※※※

天下父母心,都希望孩子有競爭力、出人頭地,但冷靜想想,成功的人不見得會唸書。EQ作者高曼指出,IQ只佔成功因素的20%,EQ、自信佔80%。不少父母不重視影響孩子更關鍵的EQ,卻在考試成績上花那麼多心血,並不客觀。

甲骨文的總裁艾利森去年在耶魯大學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他說很想恭喜他們畢業了,可是很多尖端領域有成就的人大學都沒畢業,像他自己、比爾蓋茲都是,有的甚至沒唸大學。並非他主張不讀書,但讀書不是成功關鍵,每家公司都需要有熱忱、創意、領導能力的人,學校卻不會教這些。

例如我二兒子黑立國在美國當醫生,去年升任華盛頓大學附屬醫院的副院長,許多人比他更資深,但因為他對病人很有愛心和熱誠,人緣好、擅長解決問題,所以請他領導。

父母要認清,學歷的影響愈來愈淡薄,20年前有沒有唸大學是天地之差,現在則是看表現,以後更是。應該同時培養他們自信、樂於溝通,懂得與人相處,這樣做什麼都會成功,對他們未來也更有幫助。

人生有起伏,沒有人可以一生平順,即使孩子能考上最好的學校,以後還是可能遇到其他打擊,要有自信、自己的專長才能面對。

我的小兒子黑立行唸大學時,交往多年的女友提出分手,我很緊張怕他受不了,後來去看他,發現他處理得很好,他說我雖然難過,但有自信,不會灰心放棄。我聽了很安慰,覺得他可以單飛了,雖會再遇到挫折,但一定能很快站起來。

教養小孩,父母的責任重大,孩子未來的價值、態度都和父母的身教有關。目前實際狀況是很多父母雙薪、回家晚,小孩不是送去補習就是忙著寫功課,互動時間不夠,週末去玩也不一定能好好溝通分享。忙是現實,但如果比較不忙時,最好能回家吃晚飯,少看電視少上網,多和孩子聊天、問問題,用相處的質彌補量不足。

給孩子的傳家寶

 

作父母不是天生就會,也需要再教育。我住美國時有個鄰居,在孩子溜滑板經過我面前時說:「這傢伙真棒!真讓我引以為榮!」他是故意講給兒子聽的,當下便讓我反省,自己該給孩子更多正向回饋。

對孩子來說,讚美可以鼓勵激發他的潛力,有助培養自信,可惜大部份父母並沒有學到怎麼讚美、尊重孩子。

有一位董事長來卡內基上課,我給的回家作業是在卡片上寫出尊重對方的理由,並當面說出來。回家他寫給兩個兒子,小兒子竟對他說:「我長這麼大,這是第一次感受到父愛。」他才發現給再多零用錢、唸好學校,還比不上花一分鐘不到寫的卡片。

而希望孩子有好工作、好未來,最重要的是培養會思考、自省的孩子。父母要先活出榜樣,能自省就不會干涉太多、尊重孩子的意見。改變起初不容易,因為已經習慣命令的方式,多練習才能變成溝通模式。例如少用命令句、多問孩子問題幫助思考,容易引導他們找到對的答案。即使父母已經有決定,但徵詢孩子的意見,也有助增加孩子的思考力,讓他們覺得是家裡的一份子,看重自己。

父母也要培養孩子為自己負責的能力,不管興趣、交朋友、選學校,即使看他們犯錯會心疼,也要給他們自由選擇的空間,讓他學習勇於承擔。太死命保護,以後等他長大,可能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

例如對孩子來說,去跳舞可能和去圖書館唸書一樣重要,如果都不准瞞著偷偷去更糟。這反而是訓練責任感的機會,例如孩子想參加舞會,可以問他:「你覺得可以去嗎?」要他衡量功課、考試會不會被影響;他認為可以去的話,再問他幾點能回家?讓他練習做決定、為決定負責。

對我來說,教養孩子最大的挑戰就是要練習接受他們各有各的樣。黑立言個性溫和、很守規矩,黑立國從小體力好,天翻地覆不愛唸書,是叛逆型;黑立俐聰明、標新立異,5點多起床化妝、很小就開始交男朋友;黑立行聰明但是乖乖牌,得到很多獎狀。當時功課最好是黑立俐,但她沒有得到特殊待遇,黑立國表現不好也不會被歧視,我很高興自己能給他們一樣的愛。

不能濫用愛當藉口

 

父母要想通,小孩是小孩,如果把他當成自己,就會逼他,反而傷害親子關係。黑立國的太太是混血兒,大他4歲還離過婚。一開始當然反對,覺得黑立國是醫生,條件不差、應該有更好的另一半。想不到我太太先接受,後來我才領悟,不能濫用愛當藉口,要尊重他的選擇。他們婚後一直很幸福,如果我堅持反對,就算成功,他也不一定過得更好。

要做到的確不容易,因為孩子可能真的會選錯,但如果希望孩子有思考力、冒險精神,也能為自己做的事負責,父母就要願意放手。

黑立言史丹佛機械工程系畢業,想當專業演員,我不忍心阻止,建議他花一年時間去闖闖看,他到處打聽、試演,結果發現困難重重,便放棄了明星夢。他後來自己創業,雖然風險高,我還是鼓勵他去闖,就算失敗也能獲得人生經驗,幸運的是現在做得不錯。

其實人生就像做加減乘除。加是讓自己優點變多,有人出生以後都沒增加,有人就愈變愈好;減是要常常思考哪些地方需改正,從小就可以問孩子哪裡做得好、哪裡還能改進。乘則是授權,幫別人成功,激勵別人的能力;除則是懂得分享。父母和孩子都能做好這些方面,就不會有太大問題。

孩子成長過程中有很多變數,父母只能朝著正向去做,可能行不通,但也要接受,考慮到這點,就會少很多煩惱。尊重孩子,讓他們像花一樣自然長大,有自己獨特的模樣,父母應該也很欣慰了。

Category: 未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