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星期五因為中學部一年級戊班的黃老師請假,因此楊主任請孟君代課。原先我也要替中一丙的范老師代課,但范老師在上課前趕回來了,所以我就到孟君的班上旁觀。
其實第一堂課學生對於外國來的老師都充滿好奇,但是替代役老師建議,即使學生找你攀談,像我們年紀跟他們差不多、經驗又不豐富的實習生,最好能在一開始就表現出嚴肅的態度,否則很容易因為和學生打鬧成一片,導致上課的品質或秩序混亂。
「大家午安,我是__老師,今天梁老師有事請我來代課。那現在請同學先拿出詩篇。……」(如有疑問再以英文輔助) 這是我腦海裡理想的開場白。
這次讓我想起第一次教小學生的情形。對我而言,因為教學的經驗不足,課前的準備相對很重要,比如我會將上課的順序、內容大致寫成小紙條以便提醒自己,而且這次面對的又是中學生,和先前的小學一年級孩童真的很不同。學生的背景和程度也是第一次接觸,難免會因為緊張,造成上課的節奏過快或過慢,甚至跳拍。
可是即便上課前,黃老師有先大致告之孟君教學步驟:先讓學生讀詩篇,接著上僑教週報。我能感覺到孟君的期待和興奮,也很高興能有這樣的機會,但是我覺得孟君高估了自己班級經營的能力。如何教詩篇? 如何教僑教週報? 上課前幾個小時才到手的華語報紙,教學的內容是介紹建國百年的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事實是只有熱忱是不夠的:
1. 音量過小à借助麥克風
2. 只是請同學反覆念誦,沒有教學技巧。單獨請同學朗誦時,又沒有注意管理其他同學的秩序和學習情況à不論是全體一起朗讀或單獨朗誦為的就是讓學生增加印象,如果最後演變成個人互動,其他學生自顧自聊天,那就失去意義了。
3. 無法用英文教學à有一位老師說這裡的小孩在家哩,十個有五個說菲語,三個說福建話,兩個說英語。進行第二外語教學最理想的固然是全外語教學,但是有時候得視學生程度,利用第一語言或英語幫助了解。
※ 給旁觀者
由於聽到一些不太適當的解釋,所以我太衝動的走到講台解釋。後來聽取役男的建議,他們認為一開始就不需要解釋過於敏感的話題或小細節的名詞,除非學生特地提出疑問;身為旁觀者,應該以協助的角度,「這裡讓鄭老師做一下補充喔!……」不然會造成學生會對老師之後的教學有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