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洗禮 (Culture Baptism)

加法運算:
( )言為定+( )鳴驚人=( )全其美
( )親不認+( )觸即發=( )竅生煙
( )體投地+( )手遮天=( )神無主
( )令五申+( )平八穩=( )步之才
( )通八達+( )望無際=( )湖四海
( )龍戲珠+( )零八落=( )霄雲外
( )海為家+( )親不認=( )萬火急
( )生有幸+( )顏六色=( )面玲瓏
( )字千金+( )令五申=( )通八達
( )牛一毛+( )目了然=( )面埋伏

減法運算:
( )彩繽紛-( )呼百應=( )海昇平
( )全十美-( )手八腳=( )顧茅廬
( )光十色-( )事無成=( )面八方
( )嘴八舌-( )親不認=( )言為定
( )死一生-( )分五裂=( )湖四海
( )室九空-( )盤散沙=( )牛一毛
( )神無主-( )龍戲珠=( )面受敵
( )體投地-( )長兩短=( )敗俱傷
( )仙過海-( )擲千金=( )上八下
( )面威風-( )光十色=( )頭六臂
( )顏六色-( )海為家=( )絲不苟

乘法運算:
( )裡挑一×( )川歸海=( )籟俱寂
( )馬平川×( )發千鈞=( )筆勾銷
( )全其美×( )廂情願=( )海一家
( )花齊放×( )萬火急=( )變萬化
( )全十美×( )指連心=( )花盛開
( )龍戲珠×( )絲不苟=( )面三刀
( )心二意×( )視同仁=( )思而行
( )言九鼎×( )牛二虎=( )霄雲外
( )顧茅廬×( )望無際=( )言兩語

除法運算:
( )壽無疆÷( )思不解=( )折不撓
( )辛萬苦÷( )步芳草=( )年樹人
( )霄雲外÷( )頭六臂=( )教九流
( )神無主÷( )虎相鬥=( )長兩短
( )面楚歌÷( )面三刀=( )龍戲珠
( )拿九穩÷( )光十色=( )袖清風
( )煉成鋼÷( )全十美=( )拿九穩
( )氣呵成÷( )毛不拔=( )波三折
( )拜之交÷( )鬢如霜=( )海為家

混合運算:
丟( )落( )+( )步登天=( )( )成群
( )從( )德+( )鼓作氣=( )年( )載
( )體投地×( )竅生煙=( )令( )申
( )石( )鳥×退避( )舍=( )頭( )臂
( )面( )方÷獨( )無( )=( )面楚歌
( )折不撓-( )牛( )虎=( )面玲瓏

今年某學校的中秋佳節猜燈謎,交由數學老師出的謎語
可讓國文老師們目瞪口呆了。真是山外有山!


1.謎題:0000
謎底:四大皆空
================
2.謎題:0+0=0
謎底:一無所獲
================
3.謎題:0+0=1
謎底:無中生有
================
4.謎題:1×1=1
謎底:一成不變
================
5.謎題:1的n次方
謎底:始終如一
================
6.謎題:1:1
謎底:不相上下
================
7.謎題:1/2
謎底:一分為二
================
8.謎題:1+2+3
謎底:接二連三
================
9.謎題:3.4
謎底:不三不四
================
10.謎題:33.22
謎底:三三两两
================
11.謎題:2/2
謎底:合二為一
================
12.謎題:20÷3
謎底:陸續不斷
================
13.謎題:1=365
謎底:度日如年
================
14.謎題:9寸加1寸
謎底:得寸進尺
================
15.謎題:1÷100
謎底:百裡挑一
================
16.謎題:333,555
謎底:三五成群
================
17.謎題:5,10
謎底:一五一十
================
18.謎題:1,2,3,4,5
謎底:屈指可數
================
19.謎題:1,2,3,4,5,6,0,9
謎底:七零八落
================
20.謎題:1,2,4,6,7,8,9,10
謎底:隔三差五
================
21.謎題:2,3,4,5,6,7,8,9
謎底:缺衣少食
================
22.謎題:7/8
謎底:七上八下
================
23.謎題:2,4,6,8
謎底:無獨有偶
================
24.謎題:4,3
謎底:顛三倒四
==============

“加油”的來源 

據史書記載,在道光年間的安龍城,有一舉人張瑛,為官三十餘載,他一生最為重視教育事業,在任期間,每到午夜交更時分,他都會派兩個差役挑著桐油簍巡城。
前面的一個提著燈籠,後面的一個挑著桐油簍,沿著大街小巷遊走,只要見到哪戶人家亮著燈光,並有讀書聲,兩人便會停下來,高唱一聲:“府台大人給相公添油囉!”等讀書人開門後,後面的一個差役便放下油簍,取出油筒,再從油簍中舀出清亮的桐油,倒進這個讀書人的燈盞裡,並補上一句:“府台大人祝相公讀書用功,獲取功名。”隨即又向另一戶亮著燈光、有讀書聲的人家走去。
就這樣,每晚給安龍城裡的讀書人添燈油,張瑛前後堅持了13年,不管天晴下雨,夜夜如此。在張瑛的不懈努力下,學風興盛,培養出一批人才。 十餘年間,考取舉人20餘名、貢生8名、進士2名。這就是“加油”的由來。
後來,加油這個詞語也引申為鼓勵後來者居上的含義,特別在比賽和競賽場上,作為鼓勵選手的吶喊助威用語。

「地基主」是什麼神?
十七世紀初漢人從福建搭帆船到台灣來,與當地平埔番作「以物易物」的交易,清初禁止漢人攜眷來台,渡台先民紛紛娶當地平埔族之女為妻。
平埔族的風俗是「女性社會」,財產傳女不傳子,賞賜給女婿廣大的土地。
渡台的漢人都會將祖宗牌「背」來,在台灣祀立「祖宗牌」,每當四季節舉行「家祭」時教導番妻如何拜祖宗,幾年後每當「家祭」時總會想起所拜的是漢人的祖宗,但是真正栽培我乃平埔妻的父母,乃另備一張桌子擺幾道菜餚、二副筷子,三五只金銀紙,祭拜有恩情的平埔岳父母,答謝這一大遍廣大的土地基本原始主人。
祭拜時只要有「番」字的物品不可以拿來當「祭品」,如番石榴、番茄、番麥、番薯等,怕子女講出來得罪平埔祖宗,小孩問起就胡謅「因為番石榴、番茄等有子,吃後解出又會長出來,對神祖不敬」,所以不能當「祭品」。
一代一代傳下來在台的漢人每當四季節舉行「家祭」時,一定會另祀「番仔祖宗」,後來改稱土地原始主人為「地基主」或稱「地靈公」。
漢人與平埔番混血子孫有三個遺傳跡象:小手臂靠近手彎處有一道「橫紋」、嬰兒出生後兩片臀部「黑青」到四歲左右自然消失、兩隻腳的小腳趾指甲呈「剝開」形狀,此三點是遺傳基因。
民國七十多年民政廳要我在全省23個縣市政府講解「禮儀」時,時常與當地耆宿閒聊「祭祀」的「禮俗」時,在課堂上就直接說明將「番」字去掉就可以當作「祭品」了,「番石榴」改為「芭樂」、「番茄」改為「Tomato」、「番麥」改為「玉米」、「番薯」改為「地瓜」、「番椒」改為「辣椒」、「番仔火」改為「火柴」、「番仔油」改為「煤油」、「番頭」改為「踅頭」等等,現在都可以當作「祭品」。
台灣人是富感情、講道義、思回報的民族所以迄今台人在「家祭」時仍然有另祀「地基主」的現象,唯三四百年來都將「地基主」認為是房子的地基神。
祀「地基主」是答謝「平埔嬤」的父母,過年的除夕傍晚與春節早上的「家祭」,因要留祖宗過夜,擔心漢番不合所以沒拜「地基主」。

另一種地基主由來:
一般亡靈說
在之前居住在此地,不幸過世而無人奉祀的孤魂,則成為地基主,保護此地。而住戶一般都會加以敬奉香火,以求住宅之安寧,此說為日本學者鈴木清一郎提出之後,廣被接受,最為風行。
因此現代民間流傳是原先住在這個房子的人,其祖先牌位遷走了,但是依附在牌位的鬼魂還停留在這房屋內,無人祭祀;或者之前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卻無嗣而亡,因而成為住宅的「守護靈」。

 

台灣人正在使用的「ㄅㄆㄇㄈ」是什麼文字?
2018-01-09 由 非常日報 發表于文化

台灣人打字是不用漢音拼音的,而是用ㄅㄆㄇㄈ。很多人第一眼看都會認為這是日文。
說到日語,日語中除了一些我們能看得懂的漢字之外,還有一種叫做「假名」的字母,分為平假名和片假名,認為這樣的符號是日語的人應該是把它當片假名了,但事實上它叫做「注音符號」。看起來很像,但它其實和漢語拼音一模一樣,只是前者是用「符號」,後者是用英文字母。例如ㄅ就是b,ㄆ就是p,ㄇ就是m,ㄈ就是f……全都都有對應的。差別就如此而己,和什麼日本阿拉伯韓國甚至閩南都沒什麼關係。
「ㄅㄆㄇㄈ」是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頒行的,但漢語拼音則是1958年才制定的。現在八零九零後的朋友當然莫明其妙,但五零前的長輩們肯定會發出會心的微笑。注音符號一共有37個,分別是ㄅㄆㄇㄈㄉㄊㄋㄌㄍㄎㄏㄐㄑㄒㄓㄔㄕㄖㄗㄘㄙㄧㄨㄩ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還有分五種聲調。一聲二聲三聲四聲和輕聲。
例如斷崖的「崖」,注音就會是「ㄧㄞˊ」。大陸喜歡橫著寫,在台灣都只會豎著寫,也就是上面是「ㄧ」,下面是「ㄞ」,然後在右邊偏中間注個「ˊ」,表示這是四聲。如果是漢語拼音的話,就是注成ya。
注音符號的前身來自於章太炎發明的記音字母,它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類似日文中的假名,事實上就是假名給予章太炎靈感的。日語假名恰好也來自於漢字的草書和楷書,取出符合聲音的漢字的一部分簡化而來。兩者可說是同源。「注音」二字意謂註譯漢字的發音。清末時期的「切音字」到了中華民國初年公布時,名稱變成「注音字母」的原因,據吳稚暉的解釋,是由於讀音統一會,要避開造字的嫌疑,表示此一方案是專門為了「註譯讀音」而設計。

1906年6月之後,章太炎第3次避難日本。他成為當時日本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的主編。章太炎模仿日語假名文字,以「簡化偏旁」的辦法,利用漢字小篆的結構,創造一套記音字母。在1908年6月10日出版的《民報》第21號,刊登了章太炎的《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一文,文中發表他創造的36個紐文(聲母),22個韻文(韻母),即為今日注音符號的前身。
1913年2月,讀音統一會在北京召開,讀音統一會選用的注音字母並不是全用章譜,而是作了斟酌修改:如這些字母楷寫後筆畫和通行楷書一樣,則字母有與漢字形體相混之虞,便另換一個古字。最終,從章太炎方案中選取15個字母,再改造部分漢字得出23個字母,另外造一字母「」,共計39個。而這套注音符號直到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才正式頒行。
注音符號並不是最早的漢字拼讀系統,在它前面有威氏拼音、郵政式拼音等,但它獨樹一幟,因為其它系統,包括現在使用的漢語拼音,使用的都是拉丁字母,惟它採用類似日語片假名的設計,在表音的同時不丟掉漢字傳統。同時它首創了用符號表示聲調的方法,這後來被漢語拼音吸收。
這是一套漢字拼讀系統,用來給漢字注音。它也算是一種表音文字,即它本身只表示讀音而沒有具體意思。漢語拼音也是如此。至於哪一種拼音方式更好用,就青菜豆腐各有所愛了,大陸肯定覺得經過改良的好,但台灣也認為謹遵古法的才實用。
直到現在,注音符號還是台灣主要使用的注音方法。大家如果注意台灣歌手的一些MV,如周杰倫的《反方向的鐘》,裡面就有注音符號。而中國大陸從1958年推行漢語拼音後就停止使用了,只在字典中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