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P. 2 adjust

 

從第二週開始,就是我自己去進班上課了。

沒有學習過班級經營、

沒有反覆演練過教學計劃多少讓我有點緊張,

但教學環境整體而言是非常有彈性的。

 

從一年級開始,

最重要的就是引起他們對「中文」的興趣。

小朋友在課室間總是比較坐不住,

對於中文的理解、反應能力普遍較低,

有時需要用英文或馬來文進行說明,

但原則上還是會多用中文和一年級小朋友們進行對話;

大班上課時就將教學著重在生字、詞語和課文,

小班上課時就將教學著重在發音、筆畫和操練,

因為沒有進度的壓力,

所以一年級大可將速度放到最慢,

再慢慢針對他們的吸收程度去進行調整。

 

再來是八年級。

我上的八年級班程度較高而且需要考試,

在課文都上完以後開始進行的是複習。

我使用他們上過的課文講義來進行複習,

針對詞語進行再講解或提問,

補充相似字期望能提升他們字辨的能力。

在這一周我也體驗了他們SPE政府考試的口試,

他們的口試大致分為「朗讀」和「看圖」兩部分,

「朗讀」會在前五分鐘抽題目並進行預讀,

有不理解的部分可以立刻詢問一旁的老師;

「看圖」是拿到圖後開始敘述自己對此圖的理解,

敘述完畢後由評審老師視情況另外提問。

 

最後是最令我感到棘手的九年級。

雖然是九年級,但這班是「普通華文」,

相對於八年級的「高級華文」,九年級的程度明顯低了許多。

口語表達、對話方面都沒有問題,

但在「讀」與「寫」的部分就面臨了很大的困境,

又因為九年級程度本身落差較大,

所以要如何抓到其中的平衡是為九年級上課的一大難題。

 

實際進班才知道帶班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所謂「備課」不只是準備好自己想要教給學生的東西,

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反應一次一次調整自己的教學步伐。

在汶萊的第二週是我們彼此的適應期,

老師和學生們都要漸漸去習慣對方的節奏,

盡快抓住最適當的相處和教學模式。

 

期望我們的節奏能盡快走上同一個拍點。

2013-09-04  調整好彼此的步伐再繼續前進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