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5.文章分享 Sharing
02042017 幾米繪本”星空”
02042017 超現實主義畫家米羅作品這可不是兒童畫
05132016 2016年5月14日作業
2016年5月14日作業
- 5/21 維多利亞日,長週末,放假一次(Victoria Day)。
- 訂正習作A、B本1-11課,完成第12課。
- 訂正靜思語聯絡簿B1-B10,完成B11-B12。
- 5/28日第8-12課口試,課文請念熟。
01012016 標點符號的使用
09122015 故事閱讀
09202014 文章轉載: 無聲的尊重
無聲的尊重
無聲的背後,飽含著溫暖與尊重…… 這來自我在德國的切身感受。
一個冬日的傍晚,我如往常一樣加入候車隊伍。候車的有五六個人,有序而安靜。此時,一個人牽著一隻狗,從遠處走來。暮色下,那身影被路邊的燈光鑲上一層金邊,尤為醒目。
漸行漸近,只見年輕男子高大魁梧,腰板挺直,緊貼著他的德國牧羊犬配有專業的拉杆——這是導盲犬的標準裝備。哦,是一位盲人。
我見那男子徐徐走向車站,在候車隊伍的不遠處停了下來。沒有人招呼那盲人男子,我也猶豫著是否上前領他過來,卻見候車隊伍中為首的中年男子,瞬間收起手中正在閱讀的書籍,已然大跨步走到盲人男子身後,其他候車人也陸續緊隨其後,沒有一絲騷動。
我身旁一個火紅短髮打扮成朋克風格的女孩,瞥了一眼導盲犬,想必是怕煙味影響到它的嗅覺,稍作遲疑後掐滅了剛剛點燃的煙,跟了過去。
一個新的候車隊伍,在一人一狗的身後排開。陌生的人們在無聲之中達成的默契,令我驚異。
沉默依舊,直到公車到來。“您稍等一下,我這就……”司機剛要離開駕駛座準備攙扶盲人男子上車,卻被他禮貌地回絕了:“謝謝,不用。”盲人男子執意在導盲犬的引領下,自行上車。
正值下班高峰,車上已滿是乘客。然而,自那名男子上車後,人們迅速向後部集中,在狹促的車廂裡為他騰出了一小塊空間。
緊挨著司機身後,坐著一位六七歲的小男孩,站在旁邊的媽媽猛地拉起小男孩,讓出了座位。雖然媽媽舉動突然,但乖巧的小男孩沒有流露出一絲不悅。導盲犬抬頭看了一眼,便將主人引領到空座上,然後靜靜地趴在一旁。
“您好,您要去哪裡?”“您好!我要去莫爾大街。”“好的,陛下!”司機詼諧的回答惹得車內一陣歡笑。汽車載著歡樂的人們繼續前行……
車上,人們都在默默地打量著憨態可掬的導盲犬:即使在急轉彎的時候,它也搖頭晃腦地努力保持直視前方的姿態,神情專注。與平日裡對待寵物狗的情形不同,沒有人試圖靠近去撫摸它,或是用手機拍照。
我旁邊那位剛剛讓座的小男孩,慢慢舉起手中啃了一半的麵包,想上前去喂它,被媽媽及時制止並悄聲耳語:“它在工作,有自己的職責,不要打擾它。” 聽到“工作” 一詞,小朋友立刻縮手退了回來。
小城不大,男子很快到站了,跟司機簡短道別後,與導盲犬下了車。公車內沉默依舊。而此時的我,
在沉默中體會到了無聲的關愛、深沉的尊重。
窗外,寒風習習;心裡,暖意融融……
11022013 記敘文的寫法參考(網路轉載)
記敘文的寫法
擇要深入 |
仔細描寫人、事、物,而不是提一下而已;與草草的提一大堆事物,不如精細的描寫幾樣就好。 例如說別人胖,就別提他頭髮很長這些不相關的事。 |
善用比喻 |
把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鼻子所聞到的、嘴巴所吃到的、皮膚所接觸到的、心所感覺到的,用「……好像什麼……」的方式,來取代呆板的直述。 例如,「他很高。」不改成「他那過人的身高,幾乎要摩擦天花板,再長的床都不夠大,簡直是個人形高塔。」 |
成語俗話 |
可以豐富文章。適時的加入成語或者俗話,有畫龍點睛之效,當然切記不要太過火,整篇引用個沒完沒了,而能在文中加入成語的方法無它,就是勤背成語、俗話、名人語錄、靜思語、詩詞等等。 |
善用舉例 |
說明了一大堆,不如舉一個實際的例子。 例如:形容完小明是多麼多麼會吃之後,馬上舉一個例子:「有一次,我和小明吃完晚餐後,一起去逛夜市,不料他竟又吃了三盤臭豆腐、一碗豬血湯、一杯綠豆沙、一包雞蛋糕……。天啊!回到他家,他媽媽問要不要吃消夜,他竟然點點頭說:『好好好……,我又餓了!』」 |
練習 |
練習「麥可式四段加強描述法,描述任何事物,可以引用這樣的格式: 所接觸到的、心所感覺到的,用「……好像什麼……」的方式,來取代呆板的直述。(六 個感覺的運用)
|
10142013 《為夢想單飛》尤虹文分享追夢的心路歷程
09242013 洪蘭 天的顏色
文章轉載分享
天的顏色
洪蘭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葉錦添先生是第一個拿到奧斯卡藝術指導獎的華人,我對他色彩的運用非常敬佩。
顏色是我們區辨物體最顯著的東西,我們對顏色的察覺比動作快上七十毫秒。
在人群中找人時,若說「那個穿紅色衣服的人」,常一下就能看到。所有的兒童,
不論種族和文化,學分類時都先從顏色開始,然後是形狀,最後才是功能,表示顏色
是演化來的一個能力。
其實顏色是不存在的,它是我們大腦對光波的解釋,牛頓曾說「光線沒有顏色,光只是一種能量,讓我們產生看到某種顏色的感覺」。的確,顏色是大腦對某些物理屬性的解讀,我們視網膜中有對不同波長敏感的感受體細胞(photoreceptors),如520nm的波長看到的就是綠色。顏色存在於大腦視質皮質的V4區中,這裡損壞就看不見顏色了。實驗上看到女生的V4比男生大,女生視網膜中,處理顏色的錐細胞(cones)也比男生多,所以女生一般來說,對顏色比男生敏感。
不同的文化對顏色的名稱雖然不同,但是人類辨認色彩的能力是一樣的,只是每個人對顏色的感覺及運用不同而已。我平常沒有什麼時間看戲,但是我看了兩次漢唐樂府的「武丁與婦好」,深覺它完全不輸國外的戲劇,對國人有這種水準的創作非常驕傲,當時我並不知道這是葉錦添的作品。葉錦添在「武丁與婦好」中,用白色來設計婦好的衣服,因為白色在古代是最尊貴的顏色,他便用白色來顯現婦好的地位。
因為人的大腦對顏色的知覺是一致的,所以我很想知道,他為什麼會發展出與眾不同的顏色感。葉先生非常謙虛,他的廣東國語與清華前校長劉炯朗院士剛來台灣時差不多,但只要言之有物,別人就會注意聽,一注意,不但聽得懂,反而記得更牢。
他說他最喜歡黑色和紅色,因為「玄色是天的顏色,看不見並不代表不存在」。這句話讓我震驚了,我們在教育上一直在找看得見的東西,忘記了看不見並不代表不存在。當年在學校中,不被老師看好的同學,出社會後,許多過去看不見的能力都冒了出來,成就了很大的事業。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說「重要的是有什麼能力,而非缺少什麼能力」。我們總是忽略手邊擁有的,一心去追求沒有的,在追求的同時,犧牲了現在。
我們因為眼睛長在頭的前面,所以人苦於不自知,只看得見別人的有,便羨慕嫉妒別人,卻看不見自己有的,不會感恩,所以真的是人使自己不快樂。葉錦添認為黑色是包容,因為在黑的底色中,東西一樣存在,只是有智慧的人才看得見。
包容正是我們台灣現在最缺的一個智慧。蘇軾有一首詩非常好,「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歸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說「智慧是知道該忽略什麼的藝術」(Wisdom is the
art of knowing what to overlook)。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人,若能反思自己擁有的,會快樂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