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蘭寫的《分享》,課文在講一件很容易明白卻又不容易做到的事,那就是精神上的擁有比物質更真實、更重要,付出不是虧損,而是擁有的比別人多才能給予。這也是為什麼常常做善事的人不覺得自己是施捨的人,反而覺得自己從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那裡得到許多精神層面的滋養。光看課文的題目,學生就能很快地進入主題,我沒有解釋太多,只是不斷地舉例,利用各種情境讓他們明白分享是什麼。用投影片放出一張圖片,一個小男孩在吃冰淇淋,坐在一旁的小女孩看起來很想吃地看著小男孩。我問學生:「如果你是小男孩,你願意分享給旁邊的小女孩嗎?」有人說要,有人說不要,也有人說要看跟那個人熟不熟、關係好不好,對於社交這方面,學生們並不陌生,他們的父母很多是經商的,從小就耳濡目染,加上學校每年換一次班級、學生方面也常常有機會自主辦活動,只是在交流的過程中,能否結交到真正的朋友?還是都只是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才產生短期的情誼一起合作互助?這個時候「真心」付出比任何社交技巧都更管用。不一定要給什麼大禮物,有的時候適時地給上一句關心的話,在別人需要的時候伸出手幫助都勝過重金厚禮。在他們這個年紀,特別在意同儕的眼光和認同感,有的時候只是因為不想被邊緣化所以才給別人東西,也許還不夠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朋友是哪些,這一課不僅僅是鼓勵學生多付出、少抱怨,也讓學生們學習到交朋友也是一門學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