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回獲得該校老師的協助,告知學生上課的注意事項,學生們在課室中比較不會恣意吵鬧,不過學生普遍會自己走動,當他們認為是要跟老師說話的時候,仍舊會自行走到老師面前講話,該校老師也習慣接受如此現象,而並無多加制止,因此即使課室環境趨向安寧祥和,學生也還是有過於主動的情況發生,但學生們跟起初相比,較為懂得注意老師的話語,因此不難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此週上課恰好所需教授的兩個班級,其課程內容都有方向性的詞語,於是講述生詞的時候,除了中印翻譯,還搭配肢體動作加深學生印象,並實際讓學生聽口令做出正確的動作,小二由於只有「進」、「出」、「坐」及「站」四個動作,因此在動作與字詞記憶上並無太大困難,而且除了點學生聽華語做出正確的動作,還進行比賽,一則強化記憶,一則觀察其誤,小二生因只有四個動作,大致上都能理解所聽到的華語並完成動作,小一生則不然。小一生的課文內容除了上述四個動作,還包含上下左右等方位詞,因此在動作練習上,反覆操練幾次才進行比賽,以避免太過倉促而無法記憶。不過經過比賽,發現學生普遍有幾個問題,第一,學生幾乎都分不清楚「左」與「坐」的讀音,即使再三強調,領著學生念發音的時候正確無誤,也僅兩三位學生能在聽後分辨兩者的差異並做出正確的動作。推測其因,可能是因為學生早已有先備知識─「坐下」,但還沒學過其他語詞如「左」,容易將其他字當作「坐」字,而且「左」為第三聲,學生雖能發出正確的三聲,但聽力的部分似乎無法分辨所聽到的字。第二,「uo」和「ou」的音大部分學生也會混淆,例如我說「走」的時候,學生不是坐下來就是用手比左邊,即使一再發音,還是有做錯的學生。這一類的相似音混淆,應讓學生多加練習分辨,尤其學生看單詞與簡單的句子居多,在唸過以後,不會加以辨別比較相似發音或近義詞,在此層面,若學生會產生上述混淆之情形,應當使學生多加認識字詞與發音練習,方能有效改善聽力上的問題。第三則是部分學生仍對華語發音方式掌握度不夠所致,尤以零基礎的印尼學生為主,會出現「中」與「坐」的混淆,不過由於一四聲依舊有不小的差別,只要一再強調發音給學生聽,學生多能改成正確的動作。
總的下來,我認為其實大部分小學生都很聰明,有些學生甚至早已知道課文內容在講些什麼,只是小學生不易專心是一大麻煩,如果能嚴格要求恪守班級規則,相信日子一久,習慣便成自然,不會時有喧鬧擅離之舉。而聽說層面,如果能夠多讓學生自己有練習的機會,學生會比較有勇氣練習口說,才能避免日久不叫學生,成為學生不願上臺發言、參與活動的一大主因。小學生在學習語言上,心理層面的重重困難必須要去注意並加以解決,若不能有效處理,學生可能會對第二語言感到挫敗或試膽怯,因此讓小學生有意願自主學習並積極參與課室會是華語教學的一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