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週實習日誌

這一周開始在慈容小學進行教學,本周我在那兒上了兩次課,分別是小學一年級與四年級。在教授此兩個班級之前,有先觀摩過其他班上課的情況,在這邊,每個年級或多或少會有華語零基礎的學生,上起課來不能太過困難,但是也不能因為有學生已經學會而大幅提高難度,不過這個情形對於低年級來說,並不會造成一些教學上的改變或影響,畢竟低年級的確大部分都是從最簡單的學起,然而,低年級也是相當不易經營管理的,在我自己的班上還算尚佳,但另外兩班的狀況則較為棘手。首先,由於是低年級,課室規矩並未能完全遵守,而且學校老師也不會太過嚴格控管,導致學生可能常常自行離開教室或突然聊起天來、玩了起來,老師必須要分神留意學生的行止,以免學生倏忽消失或作亂,最不佳的情形莫過於老師得追著學生跑,一個個勸回座位,難以經營良好的課室環境。再者,在台上的老師不能只一味地授課,如果老師自顧自地講課,學生沒一會兒即做起自己的事情來了!所以適當的互動在低年級中,遠比講授課本來得重要,假若學生不理會老師,那麼不停講解也是枉然,因此加入配合課本內容的活動、遊戲,以適切喚起大半學生的注意是必要的。此外,由於語言不通,有時候即便是簡單的口號、要求,學生也不會回答或答不出來,不曉得學生是會還是不會,或者是沒有熟悉注意聽課,導致不時需要印尼老師翻譯,這點相當不易克服,由於此點,時常會在一位學生身上花費太多的時間,以致影響教學程序,雖然教學程序可以更動,但一位學生在臺上太久,學生就會開始分心做其他事情,課室秩序容易陷入一片混亂。以上三點是初次嘗試小學華語教學遇到的難點,即便尚可以一些獎懲制度來控管課室環境,但語言溝通的障礙仍是一大阻因,小學生學習的內容並不算難,因此我傾向大量放進小遊戲,不時請學生上臺互動,或以身體,或以手勢,做出華語動作或漢字,較能吸引學生目光,加上我事先已將所帶的班級分成兩組,每組的人要對自己的組員負責,必須一同守課室規矩,並以積分表作獎懲制度的兌現,不過第一次上課僅做試驗性質,且讓學生知道有這樣一個東西存在,先做心理建設,之後上課便為實際操作,希望這樣的班級經營方式能打破語言不同的藩籬,至少能減輕一些必須一直翻譯的壓力,而以課本內容為主要需知,其他能免則免,讓學生習慣聽懂即可。

    文化班的部分,由於他們將要畢班,近來上課次數減少,內容也比以往較少,然而總也教到最後一課了!最後一課是中華文化中的過年,但我認為文化課應當跟語言授課分開,因此先講授課文內容為主,大致上沒有太大問題,唯有印尼沒有的文化部分,較需用圖片加以理解,再以日常生活中我們華人如何應用講解,即能讓學生窺知一二。另外,上次的唱歌教學反應良好,學生不但要求還想再多學習華文歌曲,還主動複習練唱,流行文化的教學在此看來得到了不錯的效果,適時加入一些流行元素,或許會比傳統文化來得感興趣,尤其在年輕人居多的課室。歌曲有時並不重在其意,而是一種心靈感觸,世上聲樂萬千,但往往盡管聽不懂其他國家語言的歌謠,內心卻迴盪彌久。很感謝之前學校教授建議的歌曲教學,即使不會華文,試著唱就會有感覺,進而有動力,就能促成學生對華人文化的了解。

    本周最大的挑戰在於面對小學生喧鬧且過於自動的情況,在學校並沒有學到太多相關小學外語教學的部分,因此備感吃力,幸好能向諸多老師吸引經驗,並參考他人的經驗用以嘗試,期待能有效改善小學生無法自治的狀態,達成師生間的一種默契,感恩!

第三週實習日誌

由於前幾次上課補充了新語法與概述詞的難點,為使學生有時間消化記得,因此近幾次比較著重在講解生詞與其用法,不再補充其他多餘的語法,而只採用課本上給的句型,並稍做變化。第九課講到「一對」與「一雙」的分別和使用上的不同,因為學生量詞的概念鞏固尚佳,並無花太大功夫在此處,唯兩者有例外之處不易講解,比如器官、肢體多用「一對」,但手腳、眼睛得用「一雙」,較需死記硬背,幸虧學生對於身體量詞的使用早已大致掌握,因而省下不少力氣說明此部分,靠查找的資料與些許例外說明闡述即無過多困難。另外,上次給學生作業─寫日記,發現學生在書寫上時有繁簡混淆的情況,致使筆劃較多的字詞常會出現亂寫的情形,可見學生平日缺乏書寫的機會,近幾次請學生寫板書作答也發現類似問題,因此開始要求學生持續寫作業及上臺書寫。

    再者,平日學生說話時時常一四聲不分,造成歧義誤解,譬如眼睛和眼睛即是最常聽錯的例子,兩者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學生常把「鏡」聽成「睛」,結果鬧了笑話,因此學生在唸讀時,如有一四聲混淆的情形,我會強調四聲必須由高到低,並且要拖長音,因為印尼有類似的發音,但太短而形成與較短的一聲相似之狀況,而分不清楚,所以當學生一四聲沒有正確發出時,我會拉高音調、加重抑揚頓挫,讓學生抓到正確的聲調,必要時搭配手勢,效果會更顯著。後來只要有學生念錯,其他同學會立即做出手勢提醒,學生就會立即改正。目前在發音上,很開心看到學生能自辨其誤並即時改善。

    最後,有一次上課我教了一首中文歌,讓學生放鬆心情,因為這周上課時間很緊湊,學生腦子裡的東西太多,所以選了一首關於追尋夢想的歌曲帶唱。我選的歌是徐佳瑩的出口,一開頭參雜了福建話,由於班上有些學生會聽一些福建話,加上文化價值考量,於是我仍選了有一部分福建話歌詞的這首歌,我認為很有意義,也可能給予學生一些啟發,畢竟文化班的學生大多都是有些徬徨而來此地尋求內心寧靜的,我想這首歌或多或少能給他們一些感觸。正因為教唱中文歌是為了讓學生放鬆紓解,所以我並沒有過於著墨在講解文意上,而是稍微解釋歌詞內容,立刻領著同學哼唱,不過很遺憾並沒有樂譜讓學生回去練習,而且在文化班他們也不能聽大自然之歌以外的音樂,所以也無法播放原唱,下次應該試著找譜讓學生回去練習,有好幾個學生都會彈吉他或是其它樂器,深懂音律,有譜自然易成事。此外,學生也表達有歌唱教學令人雀躍歡喜,在這之後,也因為課程即將步入尾聲,所以我打算加入一些文化性質的課程讓學生學習體驗,不過由於資源缺乏,並不易實行,這部分還得再多動腦筋。之後會再將文化體驗的嘗試成果整理成心得檢討,並多加入一些活潑有趣的元素,讓學生不會感到太過疲乏無趣。

第二週實習日誌

    今天開始進入第七課,由於之前發現學生語法錯誤問題嚴重,而且課本上的句型語法不是偏向容易,就是相似性高,對於學生語句順序上的幫助實在不夠,因此根據課本上出現過的句子或一些生活中常用句型,教授其他語法給學生。

    首次講解語法特點,就發現困難重重,學生對於基本語法結構的講解方式並不熟悉,單單是寫出語法結構,學生就一頭霧水,例如:V.++(O.)+V.的句式,既常見且與「一邊一邊」的句型大有關連,可以一次釐清誤用之處,雖然我個人這麼認為,但看來是判斷錯誤,即便以兩三個例子講述,實際剖析結構與特點,並進行意義上的使用與練習,然而學生似乎對於V.++(O.)+V.和「一邊一邊」的句式更是模糊,畢竟兩者的不同在於著眼點不一樣,並非意義上的大相逕庭,可是解釋的時候,就會出現問題,比如V.++(O.)+V.的結構與「一邊一邊」不同之處在於前者著重於方式,後者著重於同時進行,在方式之用的講解上便顯得過於抽象而無排他性,譬如:「他聽著音樂寫作業。」寫作業確實可以在聽音樂的狀態下聽,可是不會有「擦著汗想辦法」的句子,這是在下一課遇到的問題,原以為方式說法與強調同時進行的重點可以劃分清楚,盡管學生已了解「一邊一邊」句型的概念,但V.++(O.)+V.的使用仍然無法清楚明白地留下印象,直到下一課才發現原來學生仍無法清楚分辨回答,是因為V.++(O.)+V.的概念不清楚,因為前述提及的狀態下,先前僅以方式提過,但若是如此,要在任何情況以任何方式進行並非不可能,因此我改以常理不會發生、不會如此的狀況下進行著動作,才讓學生掌握了其語法的要點。經過此次,我發現語法的教學,學生比較不易吸收與接受,然學生既是最欠缺語法的鍛鍊,就該設法簡化自身說法,讓學生得以吸收掌握。

    上第八課時,我教授了概數詞的概念,除了特殊用法需要額外記住,普通用法如三四個、六七支、十一二瓶等,班上的女學生很快就能掌握,但已發現有一兩位女學生和大部分男學生不大會一直專心在講課內容中,常常自顧自地翻起字典,雖然並非不好,但若不能同時留意課堂內容,我則需要一再講解一樣的東西,只是換個例子,關於這一方面,女生很快地就能掌握概念,因此即使變化,對她們而言也無多大問題,男生卻不然,一來我發現他們除了少開口,也容易恍神,原因就在於我幾乎用差不多的講法講了三次,男生卻還是一臉茫然,我認為這是在於適應變化與概念的掌握欠缺的緣故,往往一樣的語法和概念,只要換個例子,男生極易兵敗如山倒,然不管原因為何,讓學生完全了解才是授課的重點,尤其學生自由時間不多,又較為沉默寡言,問題一旦累積,則後患無窮,也因此,我會不時從課文中取材,一面複習以前教過的知識,一面補充相似之處,補全學生的語文知識。

    試圖將語法帶入課程的過程雖是艱辛,但如果學生能真正了解並會使用,我也覺得開心,尤其學生並沒有太多的時間唸書,何況外語並不是念個一兩次就能輕鬆應對的,所以不斷地複習、提問,甚至強制學生發問、回答,讓學生意識到不足並加強練習,這才是現階段他們所需的。不過近日授課似乎過多,尤以外語學習來說,學生不免有知識消化未全的情形,因此之後上課會加入更多遊戲、任務、歌唱等趣味性教學,也讓學生得以複習咀嚼。這一周因為已跟大家漸漸熟稔,所以學生也開始會反映意見,並述說自己的想法,讓我感到非常高興,不僅是為了他們自願性的表達,也為了讓課室教學更臻美好,相當感恩學生與我的互動有所增長,也感謝學生接受我的教學方式,期望能藉此磨練出不一樣的自己。

第一週實習日誌

    06/30至今,目前在巨港慈容三語學校的文化班已上了兩門課,以下綜述兩次上課內容見聞,主要針對教學的難易,說明教學實習的心得。

    第一課上立交橋,老實說我第一眼看見就認為不能沒有圖片,一來我並不知道何謂立交橋,二來這樣的實體建築,不如直接以圖片了解,勝過複雜繁瑣的解釋,也的確,在雅加達有立交橋,但中國的立交橋圖片似乎更讓學生驚艷。不過當然不是靠圖片就不需講解,事前也查了定義,因此先以圖片讓學生了解立交橋為何物,再以重要概念分析,說明這種橋的特點,蠻花時間的,尤其學生不大敢開口,在講解完還必須請學生再解釋一次,才能確保他們了解,幸好事先想到學生羞赧的性情,才請他們開口講、開口說,否則一直聽,的確是有問題的。此外,我原本希望他們利用文法規則造句,但似乎過多講述,雖然他們貌似不大在意,但我到一半即認為資訊輸入太多,給他們太多造句的素材。背課時一定要仔細斟酌,不可莽撞,而使學生生厭,即使他們都有攜帶字典,但能從胸臆中流出,給學生適當的創造性才是上策,然而這一方面我還有待加強,沒事先預料到學生會帶著字典算是失策,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學習並創造,文法演練可以嚴謹教學、輕鬆變化,更加著重此部分是賦予學生強化思考中文的機會。

    第二次上課覺得大家比較適應新的教學模式了!回答與反應都較上回迅速了多,令我感到相當開心,畢竟才一天就能適應,可見學生都很努力在複習、回想。剛開始上課,因為上次教的東西有點多,但仍有必須要講的部分,所以前十五分鐘補齊之前未講但重要的部分。先講述ㄚ的音變,在朗讀的時候「啊」音會隨著前面的字詞而產生變化,之前聽學生念課文,發現大家不會跟著前面的音韻改變,都會直接唸ㄚ,因此簡單提了兩種ㄚ的變化,即一ㄚ與ㄨㄚ,其他的變化方法則留到後面再提及。因為學生都熟漢語拼音,所以才提到會變成ㄨㄚ和一ㄚ的音,學生就有概念,馬上能回答其中的原因,因此舉幾個例子,大家就都明白也能發正確的音了!之後進入第三課,主題是「坐飛船」。本課的語法點並不難,為「和」與「還有」的用法,因為印尼話本身即有一樣的意思,因此稍微舉例講解,大家都能理解怎麼正確使用,唯生詞困難了些,除了有專有名詞,還有一些特定講法,需要特別解釋,並輔以圖片,帶入學生既有的先備知識,才能幫助學生理解,且由於不易,講解完之後會詢問學生,以確定學生確實了解,譬如生詞中提到歐亞非與美洲,於是我直接找標誌七大洲的圖片讓學生認識洲名,由於學生都已超過十九歲,我認為七大洲的概念他們業已備有,因此不再另外說明為什麼會是七大洲,而且學生多數知道自己位於亞洲,只要提供版圖與說法,就只剩下讓學生熟稔了!另有大陸、海峽、平原等地理名詞,除了圖片,還以其地理特色標示區分,解釋完以後,再以原先的圖片,詢問學生圖上的地理特色是否符合剛才所述,因而強化學生印象並加強概念。而且地理名詞是世界通用的,雖然語言不同,但不代表其他國家沒有海峽、島嶼和平原,拿印尼來說,即有很多島嶼,知名的麻六甲海峽更是在蘇門答臘北方,因此藉由這些例子,學生很快就能理解地理生詞的特性與意義。

    教課文的時候,句法有三句相同,且意思簡單,因此除了藉課文內容鞏固所學的生詞,而後補充課文未闡述周全的部分,便沒有多講。也礙於上課時間不長,並沒有做最後的總復習,而以課文內容取代本課知識的鞏固。下課後,部分同學前來問問題,發現本課的問題不多,大部分是剛開始複習擴充的部分,針對先前學過的中文之用法提問,趨向生活中的應用,自己對本課的教學也稍微放心了些。不過第二次上課發現學生語法、句型上課講述,並讓學生自行解釋一次,雖然學生課堂中能夠掌握了解,但口說還是多少會出現問題,而且書寫上似乎也多有避諱,因此下次開始,會斟酌學生時間安排的情況而給予適量的作業。

    本次上課最高興的是,學生大半已經進入狀況,讓我省事許多,上起來也比上一回輕鬆,但由於他們的教材有些簡易,內容的補充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量多時間少,又必須面面俱到,目前仍是感到有些吃力,所以之後自己在背課時,應當更加注意細節程序,以教授學生應學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