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週 6/25~7/1

在印尼實習已經邁入第二週了,大致上學員們的狀況都能夠掌握,教學也漸入佳境。這裡有三個文化班,分別是「至美」、「至善」、「至真」三個班,我們四個實習生決定輪流教他們,不但讓我們能夠學習帶不同的班級,也能讓班員們給不同的老師上課。

星期一輪到我教至善班,至善班和至美班的程度差不多,我也是先帶他們唸課文,並且補充一些用法,然後再帶他們練習。因為他們語序常常弄不清楚,所以我用「主詞」、「時間」、「地點」、「動作」等字卡活動來讓他們了解,並且試著讓他們造句。他們很喜歡說話但是容易犯錯,在糾正他們時要注意口氣,讓他們知道犯錯也沒關係,重點是鼓勵他們說話。

至真班的程度是三個班中比較高的,但是口說較弱,所以我希望在課堂中能多讓他們說話。第一次帶他們我先講解課文,並讓他們作詞語的替換練習。因為有聽過他們心得分享時,常常會把介詞賓語的位置放錯,所以用句子重組的方式讓他們多加練習,比較加強口語方面,因為他們寫和讀的程度已經很不錯了。除了練習,還讓他們作比手畫腳的活動,讓他們了解「邊」的語法。至真班比較內向安靜,所以用活動帶動氣氛是很好的方式,但是也要注意有時候會有班員分心的情形。

因為我們是支援教育部的實習生,如果佛員有事情需要處理,我們也要能夠幫忙代課。星期三早上被臨時決定要代課,也要馬上準備教材和備好課,也算是訓練我們臨時應變的能力。於是我決定再用活動幫他們複習單字,但是效果沒有昨天那麼好。之後,我用「來佛堂之前」和「來佛堂之後」結合他們的生活讓他們了解語法,也較能產生共鳴。

之後是帶至美班,因為至美班較活潑,所以我用很多活動來帶他們練習,也能產生很好的教學氣氛。我讓他們小組演練一段對話,有些班員會加上自己的話或是逼真地演出情境,能達到理解課文的目標。再利用課文中的量詞玩競賽遊戲,班員們可在活動的過程中記憶不同的量詞用法。

除了帶班,我們還帶文化。我們決定作餃子讓佛堂的人嘗嘗不同的食物文化。從作餃子皮到餡料都是我們自己包辦,當然也是有請廚房的人幫忙將餡料炒熟和調味,但是桿餃子皮和包餃子我們都自己來。雖然成品和專業的餃子店無法相比,但也十分美味,班員們和佛員們都吃得很開心。包完餃子我們也學做當地很出名的點心「炸香蕉」,在這過程中,也達到了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禮拜六佛堂有舉辦「大自然之歌獨唱觀摩賽」,我們四個實習生也被邀請參加了,在星期四星期五密集的練習,雖然很緊張,但是他們很歡迎我們的加入,班員們也都跑上台為我加油合唱,在這裡除了教書,也能夠感受到他們對我的熱情,班員們和老師之間沒有距離,也能感受到他們純樸可愛的一面。

除了實習教書,慈嵐也常常帶我們去品嘗印尼美食,雖然是素食的,但是都很美味,吃起來也很健康。幾乎每天早上都是吃蔬菜水果的原味,稱之為「排毒餐」。吃得健康外,我們的生活也非常規律,每天固定早上七點起床,七點半吃早飯,晚上最晚十點就寢,大概九點多就準備睡覺了,也因為網路不方便,才讓我感受到慢步調的生活,每天都過得很優閒,不需要特別煩惱什麼。有時候會讓我反思,科技太進步的今天,帶來的到底是便利的生活還是不健康的生活呢?

在這裡,吃完晚餐可以去散散步,看星星,一個空閒的下午邊洗衣服邊哼歌,和班員們上課,體會他們對生命的熱情,似乎絲毫沒有埋怨,讓我覺得這樣的生活才能稱得上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