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了大自然之歌觀摩賽,緊接著要繼續上課了,通常我都會在上課的前天晚上備課,因為我們是輪流教不同班級的關係,我們教完課都會習慣地互相詢問進度。但是我覺得每班的進度和教法都有些不同,至美班喜歡說話,所以可以用課文中的主題去延伸,盡情讓他們發表看法,用聊天的形式讓他們說漢語。至善班喜歡用活動來帶動氣氛,也可以用一些比較印尼和台灣的不同來帶入課文的主題,而至真班,因為程度較高的關係,可以多補充一些用法,說明正式和口語的不同,請他們造句以確認他們是否吸收。
學生對於來自台灣的老師都很好奇,喜歡問一些關於我們對印尼的看法,或是我們在台灣的生活習慣,可以把握這樣的機會,在聊天之中多學一些中文口語的用法,因為我們上的是會話課,就是希望從會話當中讓他們學習。我覺得不用一定要按照課本的內容一字一句地教,因為課本內容用語以經是有些遠久以前的用法,在實際生活中用到的機會也不多,像是「馬大哈」、「咕咾肉」、「膠卷」這些詞語就可以快速教過,反而是我們常用的成語或是口語用法,可以補充讓他們學習。
這個禮拜一輪到我教至真班。課文中剛好有「好客」這個詞,其中「好」是屬於破音字,於是我補充破音字的用法,列舉了很多不同的破音字,因為擔心太多字他們會吸收得慢,所以我先問他們已知的破音字,再從中補充不同的詞語。在教破音字或是任何讀音的時候都要注意大陸和台灣的不同讀音,像是「著急」的「著」我們是讀一聲,但是大陸的讀音則是二聲,而他們用的課本和字典都是以大陸的用法為主,所以就必須以大陸的讀音來教學。這也是我在教學時才發現的問題,在備課的時候最好能夠先查清楚,避免誤會。
在觀摩賽之後,佛堂還舉辦了一個大型活動,是大自然之舞的舞蹈比賽,簡稱“INLA”。也因為我們其中一位實習的同學在上次的歌唱觀摩賽中表現太好,被佛堂指定在舞蹈比賽中開唱。因為是很正式的場合,所以我們一起陪同他去買了印尼當地有名正式的“BatikKeris”,等級同等於我們的西裝。
這禮拜的課上得不多,也因為附屬佛堂的自來水廠快要開始運作了,所以就請班員們一起幫忙打掃,於是我們四個實習生也一起去幫忙。雖然我們主要的任務是教華語,學習如何教把華語教好,但是我們同時也必須要幫忙佛堂學校有關的事情。
隨著我們在這裡慢慢熟悉一切的事物,時間也過得非常快,已經到了必須要去辦簽證的時候了,這到提醒了我之後出國最好還是要多帶一些大頭照,以防萬一。辦簽證就花了我們一整個上午的時間,所以我們的課程改到下午上課。下午的課程剛好聊到成語,成語教學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因為是剛好聊到,所以我沒有準備到這個部分,只能從他們已知的知識中去複習,並複習成語的概念。如果想要好好教學成語,可能需要一整節課的時間,並且在上課前就先準備好一些好帶的活動,讓他們能夠了解,因為成語的意思往往不是表面的,如果只是三言兩語帶過,恐怕學生吸收的效果不好。
接著我們陪著胡浩傑去綵排,為了隔天的比賽開唱。來這邊才發現除了華語教學,其他的才藝也很重要,像是書法、畫畫、唱歌、跳舞…等。因為佛堂常常舉辦不同的活動,老師們也需要積極的參與,所以如果有不同的才藝,這個時候就能夠發揮,為台灣爭光!
在還沒來到印尼之前,常常會惶恐不知道要準備什麼,但是其實可以把我們學過的才藝多多準備好,而書法更是重要,因為和漢字息息相關,不管是學生還是佛員都很喜歡,可以以此作交流,達到跨文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