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周實習周記(2011/7/11~2011/7/16)

學校要求學生要會背課文,要會寫生字,要考生詞聽寫、課文默寫,所以每天的上課就是不斷地唸課文、糾正發音、跟讀、自己讀、糾正發音、試著背誦,最後就是練習寫生字…連我都覺得好無聊,更何況是那群孩子。這樣的循環讓我感到無力,也替學生們覺得辛苦,因為康軒教材並不適用於這裡的孩子,對他們而言,這本教材既艱深又不實用,學生到底學到了什麼?拍拍手?還是吹泡泡?難道是這些與他們日常生活中毫不相干的詞彙嗎?學了這些又怎樣?對於他們都口語表達有任何幫助嗎?語言是溝通的工具,而文學的基礎是建構在語言之上,「捨語言而文學」,是否本末倒置?

  一年級的小朋友,不知道是年紀太小,還是有點「白目」,很不會看臉色,每次當我不講話,開始瞪著全班的時候,通常只有大孩子會發現,而小孩子卻依然固我的玩,大孩子們會幫我提醒那些小孩,告訴他們苗頭不對了,應該停止吵鬧等等。

  我覺得小朋友的問題永遠很多,撇開那些真正是問題的問題不談,其餘的問題,真的會讓人想抓狂。舉個例子來說,我們每天都要練習寫生字或詞語,天每只要我一說「拿出生字簿」時,就會有人跑到前面來問我:要從哪裡開始寫?而且還是「絡繹不絕」!之前我已經講過很多遍了,接著上一行寫,可是還是有一堆人問,我真的覺得這不是年紀小聽不懂老師的話,而是根本沒把我的話聽進去,所以我決定了,如果以後再有人問我要從哪裡開始寫,我一概不回答。我這麼做不是無情,而是必要的訓練,要懂得聽,並且要記住,否則我光回答這些瑣碎問題就好,也不必上課了。

  這個國家的教育方式真的很特殊,老師要幫學生把所有的事情做好得好好的,包含所有簿本上的姓名,這明明是學生可以自己完成,且應該要由學生自己完成的事情,為什麼要由老師代勞?另外,這裡的家長好像整天沒事做一樣,早上送孩子去學校後,就待在所謂的家長休息區,等到中午,陪孩子一起吃午餐,順便幫他們換衣服、擦汗、端茶送水等,然後還得幫他們提書包。等孩子上完一整天的課後,再一起回家,伺候得好好的,如果家長沒有空,一切將由佣人代勞。想想我們小時後,不是被扔到校門口就掰掰了,哪有這麼好命的事?連上個學都要父母在一旁待命,那將來長大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