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邁入十月了。
由於學生其中考在十月底,我帶的國三班和小六班已經把其中的進度上完了,最近我都在自己出考卷,讓他們練習(他們回家都不讀書!讓我很擔心)考試時也一直作弊,東張西望、討論、偷看書等等,早就說了要考試了,還不念書,下次一定要把他們全部分開來坐!
最近也發生了一些事情,讓我感觸頗多。下午帶的幼小部,他們現習寫字時,我們看到錯字都會圈起來,很多都是因為筆劃該勾起來的沒勾,或是不該勾的卻勾起來了。他們用的教材是台灣十幾、二十年前的教材,錯誤百出,字體也有問題,連注音都有錯誤。比如說「東」這個字,印刷體把中間的那一束印成「亅」,但是正確來說,應該是要寫「|」。但是有的老師就說:「課本這樣寫就照這樣教啊,為什麼還要去改學生錯?」然後聽說學妹在上課時,主任拿著紙張進他們教室,上面有很多不同印刷體的字形,每個字形都不一樣(當然嘛!印刷體就是各有特色才分成這麼多種啊)然後跟學妹說:「有家長反應老師標準不一樣,還有那個勾不勾沒有什麼關係吧?所以不要給他們改錯。」
為什麼學中文,只因為家長說這種話,我們就要教他們寫錯字呢?如果這樣想學好,那根本就不可能。有句話不是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而且他們還小,剛開始練習寫字,字體都要端端正正的,在台灣誰不是這樣過來的呢?上了國中、高中以後,老師才比較不會去糾正字體細微的部分。我認為這是基礎,應該要紮紮實實的打好,不是說怕麻煩就可以省略的。如果要這樣,那何必讓我們大老遠跑來緬甸教?
這幾天幼小部已經練習完國字,開始上注音了(很奇怪的教學順序吧!我們想改變也不行)學生的發音有很多大問題,捲舌音(ㄓㄔㄕㄖ)發不出來,有的ㄗㄘㄙ也發不好,最難的莫過於ㄩ了,大部分都發不太出來。上課時老師有教我們:「從ㄧ慢慢變到ㄨ的音,這中間會有個ㄩ的音。」但是跟學生示範這個,他們好像不能領會「慢慢把音轉移」的意思,都直接從ㄧ變到ㄨ的音。捲舌音也是個大問題,後來我在黑板上畫了口腔示意圖,把舌頭畫捲起來,學生看了之後,捲舌音都有很大的改善。還有一個問題,我猜大概是因為剛開始接觸ㄅㄆㄇ吧?有時候指著其中一個注音符號,要他們說出這是什麼音?他們竟然要從頭開始數,一看就是不熟悉。關於這部分,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玩遊戲時,請他們寫出注音,他們也寫不太出來,我覺得學校不應該讓學生只是背誦那個音,要讓符號和字音搭配在一起,才是全面的教學。
這禮拜感覺很輕鬆,教師節放假,中國國慶日我們也放假!終於可以好好休息兩天,感覺很棒。但是聽說十月中過後,每個禮拜六都要加班,我想這就是所謂暴風雨前的寧靜吧!還有一件事我覺得很諷刺,僑委會自己連電話都打不進來,就把學生送來這兒實習,還催人家上傳實習報告。報告該繳交沒錯,但是感覺就是僑委會自己沒把緬甸狀況弄清楚,自己連電話都打不進來還好意思催人家用網路?補助費用的問題我也很想抱怨,希望這只是因為第一屆企畫不完全,我們就當自己是勇氣十足的開路先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