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八聲甘州〉寄參寥子:「有情風、萬里捲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約他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這闋詞,是蘇軾在宋哲宗元祐六年所寫,時年五十六。參寥又稱「參寥子」,亦即「道潛」。蘇軾有〈參寥泉銘并序〉,云:「余謫居黃州,參寥子不遠數千里,從余於東城,留期年。」參寥不因為蘇軾作詩得罪當權者,即遠離他,可見他是講情重義的人。蘇軾這闋詞出於真情至性,以潮水襲捲,喻人間情之有無,有情人自然萬里也無法阻隔,無情則雖不願相隔,亦無能為力。蘇軾與參寥在錢塘與西興渡口,不知共度了幾個晨昏,轉眼間,兩人已是白髮之人。雖是如此,在蘇軾心中,參寥仍是他的忘機友。一句「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道盡了和參寥的感情。他們兩人曾相約歸隱,因此蘇軾引「謝安歸隱東山」的典故為言,要參寥信守諾言,最後,以「謝安重視羊曇,安死後,羊曇醉中到西門,觸景生情,賦詩慟哭」的故實,要參寥不要因自己不得志而難過。是時,黨爭不已,因此蘇軾方有此言。詩人稟性淳厚,凡事為他人設想,真情實意,令人動容。

初發嘉州

朝發鼓闐闐,西風獵畫旃。故鄉飄已遠,往意浩無邊。錦水細不見,蠻江清可憐。奔騰過佛腳,曠蕩造平川。
 
野市有禪客,釣臺尋暮煙。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這是蘇軾《南行集》中的一首五言古詩。蘇軾與父親、蘇轍一起搭船到楚地,沿途經過泯江、陽山、青衣江合流的樂山大佛山腳下,與僧人相見於釣魚臺,這首詩即記載此事。詩從時空述起,前二句寫清晨秋風吹拂、鼓聲闐闐。三、四句寫船上回首,故鄉已遠,往事如煙。五、六句寫水面景,此時,已不見錦江身影,只見陽山與青衣江清澈可愛。七、八句寫三江會合,在樂山大佛下奔騰,形成一片遼闊景象。九、十句由景入情,寫與僧人相約於釣臺下,十一、十二句寫預想僧人先至,會久立在江邊等候。蘇軾此詩寫於宋仁宗嘉祐四年,是時二十四歲,初從蜀地到楚地遠遊,然寫景已能掌握要義,條理井然。人生多的是賞心悅目,這首詩用詞文雅,可以彰顯他的飽讀詩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