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聲甘州〉寄參寥子:「有情風、萬里捲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約他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這闋詞,是蘇軾在宋哲宗元祐六年所寫,時年五十六。參寥又稱「參寥子」,亦即「道潛」。蘇軾有〈參寥泉銘并序〉,云:「余謫居黃州,參寥子不遠數千里,從余於東城,留期年。」參寥不因為蘇軾作詩得罪當權者,即遠離他,可見他是講情重義的人。蘇軾這闋詞出於真情至性,以潮水襲捲,喻人間情之有無,有情人自然萬里也無法阻隔,無情則雖不願相隔,亦無能為力。蘇軾與參寥在錢塘與西興渡口,不知共度了幾個晨昏,轉眼間,兩人已是白髮之人。雖是如此,在蘇軾心中,參寥仍是他的忘機友。一句「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道盡了和參寥的感情。他們兩人曾相約歸隱,因此蘇軾引「謝安歸隱東山」的典故為言,要參寥信守諾言,最後,以「謝安重視羊曇,安死後,羊曇醉中到西門,觸景生情,賦詩慟哭」的故實,要參寥不要因自己不得志而難過。是時,黨爭不已,因此蘇軾方有此言。詩人稟性淳厚,凡事為他人設想,真情實意,令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