卩這個字的意思是「符節」,古同「节」字。卩字的外形,就像古代符節的樣子。現在我們大都寫成「節」字,代表符節。它是一個具體的物象,屬於象形字。
分類彙整:舊部落格文章
蘇軾〈江上看山〉
蘇軾〈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馬,倏忽過去數百群。前山槎牙忽變態,後嶺雜沓如驚奔。仰看微徑斜繚繞,上有行人高縹緲。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這是蘇軾《南行集》中的一首詩。這首七言律詩的特色是想像力豐富,觀察入微。首聯採譬喻和誇飾的手法,將船上看山「兩岸快速流轉」的感覺,與「走馬」相聯想,化抽象為具體。頷聯分別寫「前望變態」與「後顧驚奔」不同的感受,做一個對比。頸聯再寫仰望山勢,微徑斜繞,行人高遠,來映襯舟中人的渺小。尾聯則呼應船行快速,譬喻船似飛鳥,以景作結。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精準的寫出從江上的各個角度看山,的確能道出看山的情味,值得我們學習。
蘇軾〈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八聲甘州〉寄參寥子:「有情風、萬里捲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約他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這闋詞,是蘇軾在宋哲宗元祐六年所寫,時年五十六。參寥又稱「參寥子」,亦即「道潛」。蘇軾有〈參寥泉銘并序〉,云:「余謫居黃州,參寥子不遠數千里,從余於東城,留期年。」參寥不因為蘇軾作詩得罪當權者,即遠離他,可見他是講情重義的人。蘇軾這闋詞出於真情至性,以潮水襲捲,喻人間情之有無,有情人自然萬里也無法阻隔,無情則雖不願相隔,亦無能為力。蘇軾與參寥在錢塘與西興渡口,不知共度了幾個晨昏,轉眼間,兩人已是白髮之人。雖是如此,在蘇軾心中,參寥仍是他的忘機友。一句「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道盡了和參寥的感情。他們兩人曾相約歸隱,因此蘇軾引「謝安歸隱東山」的典故為言,要參寥信守諾言,最後,以「謝安重視羊曇,安死後,羊曇醉中到西門,觸景生情,賦詩慟哭」的故實,要參寥不要因自己不得志而難過。是時,黨爭不已,因此蘇軾方有此言。詩人稟性淳厚,凡事為他人設想,真情實意,令人動容。
初發嘉州
「朝發鼓闐闐,西風獵畫旃。故鄉飄已遠,往意浩無邊。錦水細不見,蠻江清可憐。奔騰過佛腳,曠蕩造平川。
野市有禪客,釣臺尋暮煙。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這是蘇軾《南行集》中的一首五言古詩。蘇軾與父親、蘇轍一起搭船到楚地,沿途經過泯江、陽山、青衣江合流的樂山大佛山腳下,與僧人相見於釣魚臺,這首詩即記載此事。詩從時空述起,前二句寫清晨秋風吹拂、鼓聲闐闐。三、四句寫船上回首,故鄉已遠,往事如煙。五、六句寫水面景,此時,已不見錦江身影,只見陽山與青衣江清澈可愛。七、八句寫三江會合,在樂山大佛下奔騰,形成一片遼闊景象。九、十句由景入情,寫與僧人相約於釣臺下,十一、十二句寫預想僧人先至,會久立在江邊等候。蘇軾此詩寫於宋仁宗嘉祐四年,是時二十四歲,初從蜀地到楚地遠遊,然寫景已能掌握要義,條理井然。人生多的是賞心悅目,這首詩用詞文雅,可以彰顯他的飽讀詩書。
阮籍〈詠懷〉
阮籍〈詠懷〉:「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這是竹林七賢之一──阮籍五言八十二首的第一首詩。阮籍憂讒畏譏,夜起有感,遂有斯言。詩中展現了魏晉名士在遭逢時薍之際,常彈琴自娛,以為紓解。這首詩也寫出詩人並不失志,以孤鴻自比,隱約道出無人理解的孤寂。正因無人理解,因而起坐不能平,憂思獨傷心。「古來聖賢皆寂寞」適足以說明高士如清風、明月般的志潔。
釋「晶」
晶這個字的外形,是由三個日會合而成的會意字。其實三個「日」,應該是三個「星」的形狀。星小篆作「曐」,由於晶是「
曐 」的象形文,經小篆變體,三個星就變成了三個「日」,因此失去了它的原形。按古文的「晶」象星形,聯結三個「星」而會合出「精光」的意思。
教孩子解決問題
孩子哭泣,因為他們覺得無助。有時,我們難過是因為恐慌,也擴大解讀一切現象,認為別人不愛我們,回頭一想,愛我們的人依舊無所不在,只是都藏在心中罷了。人生還有一個可貴的信念,那就是要相信自己有力量可以解決一切難題,有請求卻被拒絕,一定是方法不對。退一步想,擦乾眼淚,面對問題,反而可以得到寶貴的經驗。下次,當孩子哭泣時,拍拍他的肩膀,先讓他安靜下來,再問他該如何解決問題。
釋「吉」
吉這個字是會意字,由「士」和「口」會合而成。「士」在此用的是本義,指「讀書人」;「口」的本義是「嘴巴」,在此用的是引申義,指的是「說話」。會合兩者的意思,即是讀書人要口說好話,要會說吉祥的話。說話很不容易,說吉祥的話沒有人不愛聽,但不能流於虛假、阿諛,而必須說真話,才是真正的「吉利」。
孟浩然〈過故人莊〉
孟浩然〈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寫的是到田莊作客的經過情形。首聯點明老友的盛情邀約,頷聯寫田莊所在周遭的景色,頸聯寫兩人相見歡樂的場景,末聯以重陽共賞菊花為期,敘寫井然,頗見情致。這首詩用「雞黍」借指「飯菜」,用「桑麻」借指「農作物」,用語既具體又鮮活。「綠樹村邊」、「青山郭外」本是尋常物,一「合」、一「斜」,使意象躍然紙上。整首詩先是寫情,情中有景;進而寫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盎然成趣。詩中雖時見刻畫,但一遇刻畫,即轉平淡,筆法高妙,渾然天成,無怪乎李白要說「高山安可仰,獨此挹清芬」了!
蘇軾〈守歲〉
蘇軾〈守歲〉:「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況欲繫其尾,雖勤知奈何?兒童強不睡,相守夜讙譁。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這是一首有關新年的詩。蘇軾將家鄉──四川除夕的風俗,借詩形象化的表現出來。先是將一年流逝比喻成赴壑的蛇,一去不返,然後說一年已矣,來年可追。眼見兒童歡欣慶賀,而自己守歲不寐,只恐一年一年,心事蹉跎,不能成就,幸好年紀尚輕,還可以在來年努力。整首詩充滿對一年流逝的惋惜,也勉勵自己把握眼前青春的歲月,建立一番功業,富有積極正面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