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的意思

非這個字的外形,是「飛」字的省形,將飛鳥的頭部省略,也就是省略「飛」的上半部,就只賸下鳥的雙翅了。鳥飛的時候,兩個翅膀左右張開,所以「非」的本義是「兩翅相背」,從兩翅相背也就引伸出「與一切的相背有關」了。

非的常用詞有:明辨是非、非比尋常、非同小可、

                     啼笑皆非、口是心非、人事全非

雨的意思

雨這個字的外形,就像是天上下雨的樣子。下雨時,我們看得到也摸得著雨,所以它是一個象形字。

雨的常用詞有:風調雨順、風雨同舟、風雨如晦、

                     春風化雨、櫛風沐雨、淒風苦雨

悲劇英雄

具有偏執性格的人,往往是悲劇人物。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常因執著理想,而不願受半點委屈的人,往往是悲劇英雄。一般人若知道事不可為,會想辦法轉移,或放棄自己的理想,以求自保,但偏執的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為了理想,一定奮鬥到底,因為他們相信世界上有公理。有時,悲劇英雄做出了犧牲,使得普羅大眾得到了解救,對一般人而言,反倒是公理的實現。悲劇英雄如果只是戲劇中的人物,自能產生美感,在實際生活中,悲劇英雄只能讓我們產生痛感。

韓翃〈寒食〉

韓翃〈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是一首諷諭詩。首言春城處處飛花,暗指後漢五侯之家,同日受封,富貴顯赫;寒食節一到,春風吹拂,柳樹斜飄,又喻後漢宦官當權,並非正理。前兩句藉寒食之景譬喻宦者得勢,後兩句言唐朝習俗,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戚里之家,實因唐肅宗、代宗以來,宦官擅權,因此藉漢諷唐。此詩寫來不著痕跡,又情景相生,堪為佳作。

教孩子表達感謝

「受人之恩,涌泉以報」,這是中華民族自古流傳下來的美德。當孩子長大了,做師長和父母的,要時常提醒孩子表達對他人的感謝之意。沒有別人的協助,就沒有孩子今日的一切,別人若對孩子有恩,我們怎能看著他們連一句感謝的話都不說呢?孩子畢竟有時不懂事,但父母和師長不可以溺愛、放縱他們,而要善盡引導、勸勉的責任,最重要的是,教他們養成把感謝他人的話掛在嘴邊,因為這是凡事成功之道。

閱讀測驗與寫作

閱讀測驗的題型,若能結合寫作,就可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當我們讀一篇文章時,要把握這篇文章的主旨、體裁、段意、重要修辭、文章細節。針對這幾個要點命題,可以訓練學生把握寫作的要素。當學生要寫文章時,很自然的會把這些理念形諸於文字,那麼,文章怎麼可能寫不好呢?如果閱讀的內容與寫作無關,那麼,又怎能要求學生讀了文章就會寫作呢?

談悲劇

中國最有名的悲劇是〈孔雀東南飛〉,媳婦不得婆婆的認可,以至於恩愛夫妻兩相離散,後來化為連理枝,供人憑弔;另一齣悲劇是《梁山泊與祝英台》,兩人相愛卻難以相守,最後落得殉情,化為雙蝶,比翼雙飛。當我們在欣賞悲劇時,所需要的同情心也最大,因此,人心是善良的,劇中人結束了悲劇,我們也如釋重負,為他們的脫離苦海而感覺到安慰,這就是文藝可以淨化人們感情的主因。

龠的意思

龠這個字的外形,是有三孔的樂器,引伸和「樂器」有關。它是一個从冊亼聲的形聲字,中間的三個○,就像樂器的孔。就六書的分類來說,它是一個形聲附加象形的字。

以龠做為偏旁的字有:龢,同「和」,指聲音相和相應。      

                              龤,同「諧」,指音調調和。

顏色的教學

有關顏色的教學,可以先以色紙分辨,採取三步曲:先說「這是紅色」,再問:「這是什麼顏色?」然後讓學生回答:「紅色」,依此類推,進行辨認。學生辨認清楚之後,再帶入課文中出現的各個顏色,讓學生辨認。教師也可利用教室中各種顏色的東西,一一詢問學生,讓學生回答。只有在生活上做聯結,才能讓學生牢記而不忘。

錢起〈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

錢起〈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長簟迎風早,空城澹月華。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節候看應晚,心期臥已賒。向來吟秀句,不覺已鳴鴉。」這是一首酬唱詩,以五律的形式呈現。首先點出秋景,言早秋察覺竹席的涼意,又秋月將城裡映襯得有些空空盪盪。仰視天上銀河,秋雁橫渡;耳聞搗衣之聲,千家唱和,詩人將秋景寫得有聲有色。四句寫景之後,即景抒懷。頸聯寫節候不早,整夜不眠。何以整夜不眠?只為吟得一秀句,竟不能成眠,詩人苦心孤詣,淺人豈能得知!這首詩將詩的語言,發揮到淋漓盡致,將它與散文句法相較,即可得知詩的句法與散文的句法不同之處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