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畫」

「畫」這個字的外形,是「聿」和「田」的合體。古時候用來劃分田界,後來做為一切的「劃分」。由於現在所寫的字形,省去田四周的四條線,所以看不出是劃田界。畫與劃,有時可相通用,畫是本字,而劃是後起形聲字。

陸游〈醉 中 到 白 崖 而 歸〉

陸游〈醉中到白崖而歸〉:「醉眼朦朧萬事空,今年痛飲瀼西東。傳呼快馬迎新月,卻上輕輿御晚風。行路八千常是客,丈夫五十未稱翁。亂山缺處如橫線,遙指孤城翠靄中。」這首詩首聯從「醉」字破題,想到「萬事空」,只有藉痛飲排解心中的苦悶。頷聯對句,寫醉中的情景,饒富諧趣。頸聯以誇飾手法,說自己常在外作客,如今年已半百。尾聯回望群山一處空缺,只見城池孤單的在翠巒中,被山靄籠罩著。整首詩扣緊題旨,寫醉時情、醉中景、醉後意,歸結到一「孤」字,足見其心中之落寞。 

釋「聖」

「聖」這個字的外形,是由「耳」和「呈」合成的,它是「从耳呈聲」的形聲字。《說文解字》釋「聖」為「通也」,是「通達」的意思,後世解釋為「有天縱之才,又有能力的人」為「聖人」。教這個字時,可以圈出舉出「聰」、「聞」、「聲」和「聖」對照,圈出「耳」可能出現在哪些位置。

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過程,認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產生與人、事、物的互動和接觸,因而產生內化的基礎──個人也透過建構的過程,創造出實際的概念。通常我們會從現有的知識中,建構新的知識,去調適或解決新、舊知識的衝突。教學者若能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透過活動建構自己的新知識,以解決新、舊知識的衝突,那就是有效的教學。

秦觀〈鵲橋仙〉

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闋詞是詠七夕的。詞云:天上的雲,似織女巧手所織;牽牛、織女二星遙遙相望,又像有無限的怨恨。隔著銀河的兩端,今夜得以相會。秋風一起,與寒露一會,這美好的時節,勝過一切。一個是似水柔情的織女,一個是等待佳期的牛郎,一年一會,怎忍回顧那條回去的銀河路?無奈必須離別,因而自我安慰,若是兩情長久,何必在乎朝夕相守!秦觀七夕詞借景生發,點出無形的情勝過有形的聚首,對那些不得不遙隔的人們,給予無限溫情的關懷,洵是佳詞!

文章的賞析

若要看一篇文章是否寫得好,就看文章轉折之處。通常我們看一篇文章時,會順著它的起承轉合。尤其在轉折段時,會提供不同的思維方向,這也往往是精采之處。因此,文章除了看起頭、結尾,轉折處也是不可忽略的。好的文章懂得製造波瀾,使讀者情緒受到牽引,因此產生感動。

從閱讀到寫作

閱讀是寫作的前提,透過閱讀文本,了解文章的寫法。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閱讀文本的脈絡,協助學生記憶文章的重點,做為學習文章的基礎。閱讀的內容如果是短篇,只須摘重點,列出綱要就好。如果是長篇的文章,就必須畫出心智繪圖表,釐清文章的脈絡。

教孩子從做中學

教孩子從做中學,目的是透過活動,了解操作的步驟,以確認過程無誤。常見教師心急的告訴學生答案,學生得來容易,也就不假思索了!又因為未曾親自體會,所以苦思不得,到最後學習無法踏實,也是當然的事了!教師與家長的責任,是給他們機會,帶他們操作,操作不成再教,教過以後仍要學生操作,直到他們學會為止。

文天祥〈過零丁洋〉

文天祥〈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落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拋絮,身世飄搖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著名的一首詩,道盡讀書人生不逢時的感慨。年少精通《春秋》之學,懷抱著理想,為國家奉獻心力,奈何生在亂世,四年即戰敗被俘。國家破碎,身世飄搖,就像是風中絮、雨上萍。一見惶恐灘,再度零丁洋,更增添不安的心緒。詩到最後,找到了一個著力點,那就是「事已至此,只有犧牲」,倘若犧牲能換得千秋萬世名,就勇往直前吧!太平宰相有人當,亂世忠臣最難為,這是文天祥的命運,也是天底下志士們的悲歌!

教學鐵三角

教學要成功,必需注意三個環節:目標、策略和評量。我們以什麼標準評量教學成功與否?標準既定,必須回頭看是否與教學目標一致。如果一致,那麼要以什麼策略進行教學呢?確定目標、決定策略、進行評量,三者環環相扣,教學活動自然會成功,我們將這三者視為「教學的鐵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