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塞上曲〉

李白〈塞上曲〉:「大漢無中策,匈奴犯渭橋。五原秋草綠,胡馬一何驕。」

這首詩借漢喻唐,感喟匈奴犯邊,而國無良策。一句「大漢無中策」,

顯出唐代表面強盛繁華,骨子裡卻無法抵擋異族,致使匈奴氣燄高張。

而當胡馬任意踐踏五原郡的草原時,想必詩人的熱寫也正澎湃沸騰吧!

自然的美醜

自然主義認為:大自然是盡善盡美的,所以無所謂美與醜。

理想主義卻說,自然並非盡善盡美的,藝術的功能就在於化俗為雅,化醜為美。

自然的美在心也在物,心中若覺其美,雖非盡美也覺其美;自然若果真是美,

它的美也會讓人不自覺贊嘆,覺得它真的是美。

李白〈玉階怨〉

李白〈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這首詩無一字言怨,而怨自在其中。先從玉階白露發想,言夜已寒。

再言不知佇立多久,只覺羅襪已濕,暗示等待許久,卻不見良人返回。

少婦百無聊賴之際,只好放下水晶簾,望著娟娟的月亮發呆。詩人以側寫的方式,

將女子的癡心表露無疑,仔細一想,那位少婦不曾有這樣的等待呢?

李白〈怨情〉

李白〈怨情〉:「美人捲珠簾,深坐顰蛾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這首詩得含蓄之美,不言怨而怨自生,然「怨」自何而來呢?先是以己之姿色甚美,

竟獨自孤單,此怨之一。次是捲起珠簾,見春光明媚,卻無人相偕出遊,此怨之二。

末是鎮日深坐,無人知情;逕自落淚,無人相憐,此怨之三。旁人只知其恨,不知所恨為誰,

故心生疑惑,而有此詩。李白是大詩人,以細膩的手法,層層鋪敘,能得詩什含蓄之美,亦意料中事。

教孩子感恩

俗語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當我們和孩子相處時,要隨機進行教育,告訴孩子:飯要吃完、衣要愛護,別人為我們服務時,要真心感謝!畢竟飲水思源,感恩懷德,是做人的根本。孩子只要有浪費、不知

珍惜的行為,我們都要即時的更正他,使他成為身心健全的人。

欠的意思

欠這個字的字形,由儿上三筆合成。儿上的三筆指出氣很順的吐出來,所以它是一個指事字。

欠的本義是打呵欠,人打呵欠時,氣是很順的,所以這個字引伸和打呵欠有關。

如果把欠這個字形左右相反,那就成了另一個字,也就是「旡」,意思是打嗝,人的氣不順,

應出反入,就形成打嗝的現象。至於做欠錢的欠,則是它的假借義。

欠的常用詞有:只欠東風、兩無相欠、欠債還錢、

                  七拖八欠、呵欠連天、身體欠安

李白〈從軍行〉

李白〈從軍行〉:「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

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這首詩寫英勇殺敵的情景。

取材於沙場、鐵衣,說自己身經百戰,可知已非吳下阿蒙。

如今城南被重重包圍,唯有突圍方能活命,但我何所懼?

殺出重圍射殺呼延氏之後,我軍也所賸無幾,獨自領著千騎殘兵,回到守城中。

大將的寂寞,在於廝殺時難免也有所折損,但誰能體會獨自作戰的孤獨?

設問法怎麼教

文章中的設問法要怎麼教?設問又可分連問、自問自答、反問三種形式。連問法是假設三個與主題有關的句子,按照邏輯順序排列,進行激問,以加強氣勢。自問自答法則假設問題,說出答案,目的在引起波瀾,點出主旨。反問法則先舉名言,再進行反詰,目的在加強思維,肯定論點。這三種設問法,老師可舉例,教學生依式造句,再說明為什麼要採取設問法,如果不採設問法,句子應該怎麼表達?讓學生進行兩者的比較、思辨,教能加深印象。

斤的意思

斤這個字篆字的字形,就像是一把斧頭,所以是一個象形字。

斤的本義是砍木的斧頭,引申凡是和斧頭有關,就和斤有關。

至於現在我們說幾斤幾兩,半斤八兩,用的是它的假借義。

斤的常用詞有:半斤八兩、運斤成風、斤斤計較、

                  不識斤兩、偷斤減兩、四兩撥千斤

李白〈少年行〉

李白〈少年行〉:「五陵少年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

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這首詩著眼於少年的富貴生活,

寫來生動活潑。先是以銀鞍白馬的裝扮,使人側目,而後說他們滿面春風踏盡光風明媚之處。

在長安豪俠眾多的金市玩耍之後,又嘻嘻哈哈的進到外族女子的酒館飲酒作樂。相較於他們,

詩人想表達的是:那樣的生活,絕不是一般人想像得到的。詩人從側面描寫這些豪俠少年的熱情,

目的是展現自己的觀察入微,而且在欣賞他們之餘,更感嘆這樣的生活不是一般人家可以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