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的張力

戲劇表演,從破題,開場、衝突、高潮到解題,是一連串緊湊的過程。

善用對比,是製造高潮的不二法門;人物的對比、對話的對照、背景的對應,

可以使劇情產生最大的張力,進而引起觀眾的共鳴。

李白〈贈汪倫〉

李白〈贈汪倫〉詩:「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首詩前兩句若不經意,只敘寫剎那之間的情景,忽在第三句道出驚人之語,以桃花流水深千尺,

映襯好友汪倫送行的深情。有此映襯之景,更顯情意之深厚,李白真不愧是抒情的高手。

後設認知的作用

「後設認知」簡單的說,就是「認知後的認知」。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本領,那就是

「知道自己知道些什麼」。對語文學習者來說,因為知道自己知道什麼,還不知道什麼,

所以能從已知的事物去學習未知的事物。後設認知的作用就在於覺察、檢討和改進,使自

己的學問得以精進。

良知是心的本體

「良知是心的本體,是一切知識之源,致此良知於事事物物,自然會明白事物之理。」

身為讀書人,致良知是第一件要事。存乎本心,行乎正道,方能不入邪門歪道。

能治學者,大抵皆有良知,處事本乎公正,做人磊落光明,如此,學問自能精進。 

川的意思

川的字形是河川的樣子,它是一個由ㄑ得聲的形聲字。

三個ㄑ字,構成一個川字,由於ㄑ是它的聲符,在字面上看出這個字的聲符,

所以是一個形聲兼會意的字。

川的常用詞有:川流不息、海納百川、川深魚藏、川廣魚大、川澤納污

形同音異的同源字

所謂形同音異的同源字,即是俗稱的一字多音、破音字。生字中有一些是形同音異,

因為音異,所以詞性轉變;詞性轉變,因此字義也不一樣,所以雖同為一字,但讀音不同,

詞性不同,字義就不同。例如:處,可做名詞,四處、處所;也可做動詞,處理、處置,

前者念去聲,後者念上聲,形成了形同音異的現象。 

李頻〈渡漢江〉

李頻〈渡漢江〉云:「嶺外音書絕,經冬復立春。近鄉情更切,不敢問來人。」

寫歸鄉途中,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的心情。音書既絕,不覺二年;近鄉情怯,恐有不好的音訊。

字面上看不出思鄉之情,然出自肺腑之言,令人聞之動容。

文學的內容

文學的內容通常表現在題目上,題目決定文學的題旨;

因此,當我們看到文學作品的題目,會去連想與這個題目有關的內容。

我們看得越多,就越容易掌握題目所要呈現的內涵,所以,有題目的作品偏重在內容,至

於形式,則可以採個人喜歡的方式來寫作。

教學生寫大意

一篇文章如何摘取大意呢?我們可以讓學生選出每一段的重點字,

將重點字連成一個完整句,安排好起、承、轉、合,就是文章的大意了。

大意只要寫出概略的意思,細節的描述可省,所以形容詞可以省略,

只留名詞和動詞就行了。

山的意思

山的字形是象山峰相連的樣子,是一個象形字。

《說文》認為:山可以宣散雲氣,所以用「宣」來解釋它,山、宣有聲音關係,屬於音訓。

山的常用詞語有:跋山涉水、名山事業、放虎歸山、移山倒海、泰山壓頂、開山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