夂的字形是「止」的倒反,意思是返行而走。有人認為它是指事字,
但按照字形如果是「止」的倒反,就屬於變體象形字。
從它構形的字有夆、夅、夃等字。夂和夊的字形相近,要仔細的辨別。
夂的字形是「止」的倒反,意思是返行而走。有人認為它是指事字,
但按照字形如果是「止」的倒反,就屬於變體象形字。
從它構形的字有夆、夅、夃等字。夂和夊的字形相近,要仔細的辨別。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妙在後二句乃美感經驗的錯覺,也是移情作用的一環。野曠何以覺樹低?江清何以月近?
詩人身在舟中,故有此錯覺。所寫景物恰能合乎情理,使人不覺突兀,反覺其體察入微之妙。
張祜〈宮詞〉云:「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此詩極寫女子之怨。首先是對句,以空間對時間,地之遙,寂寞之久,儼然說盡了日月競奔,年華似水。
後兩句先寫其歌舞盡歡,後寫其悲從中來,描繪得有聲有色。古代女子的悲哀,視之於今日,更覺戚然!
蘇軾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皆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一件事常有許多不同的角度,我們要懂得置身其內,超脫其外的道理。
如果我們主觀的看待事情,就會有許多迷思。在最好的事情中,允許有一點不美好;
在最壞的情況下,想想失而復得的喜悅,那麼,哀樂將不會左右你的心情。
人生有許多時候要做選擇,怎樣教孩子做選擇呢?
一件事來了,先問自己這是不是我的責任,如果是,選擇去做它;
有些事必須選擇要不要與人合作,如果合作能使雙方都成長,就選擇去做它。
我們選擇正直、良善,美好的事情去做,那一定會是正確的選擇。
夕的篆字字形就象是月亮初見的樣子,屬於象形字。
《說文解字》解說它的字形為「从月半見」,
這樣一來,就變成省體象形的類別了,那是不正確的。
古時月夕同一字,到了篆文才一分為二。
夕的常用詞有:夕惕若厲、朝聞夕改
朝令夕改、朝不保夕
危在旦夕、旦夕禍福
句子可分為單句、複句。單句有可分為陳述句、疑問句、選擇句和感嘆句。
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句子,教師可讓學生從仿寫入手。然後教學生比較不同
形式的句子,並從文章中找實例來說明。學生若能一看句子,就能判斷那是
什麼句子,也就代表學生有認知了。
士這個字的字形是从甲,「一」指出鎧甲之形,屬合體指事字,
解釋為甲士的意思。《說文解字》說:「士,事也。」
以「會做事的人」來解釋「士」,孔子也說:「推十合一為士」,
意思是說:「讀書人是聞一以知十的人」。
士的常用詞有:士別三日,刮目相看、折節下士、禮賢下士
士為知己者死、斗方名士、國士之風
做老師和父母的人,要從小養成孩子服務的習慣。
服務的本質是願意幫助別人,使別人更好。
服務的對象是他的親友或需要幫助的人。
服務的內容要量力而為,分辨性質。
在家做家事、在校為老師、同學服務,
到了社會,為國家、社會服務,同時也學習在服務中肯定自我、
建立信心。
劉長卿詩:「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寫得有聲有色,意象鮮明。
蒼竹、頭笠、青山、斜陽,極寫其色;加上鐘聲悠揚,
可見靈澈所居的竹林寺,何等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