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除了實際的距離,還有一種心理距離。
文學家試圖以文字,在情節中闢出一條觀眾能接受的距離,
使熱情之中有冷背景,笑中帶淚,觀眾在閱讀之後,
才不至於太悲或太喜──距離拿捏得好,就產生美感。
人與人之間,除了實際的距離,還有一種心理距離。
文學家試圖以文字,在情節中闢出一條觀眾能接受的距離,
使熱情之中有冷背景,笑中帶淚,觀眾在閱讀之後,
才不至於太悲或太喜──距離拿捏得好,就產生美感。
先從句中找詞,再從詞中找字。
找出生字後,查字典,知道生字的各個意思,
再找出課文中這個字的意思。
教學生書空,學會筆劃、筆順。
然後教學生先寫三個字,老師看看是否有誤,
回家再寫兩個字,到學校再寫一個字。
俗之為物,即見解無特出之處。
能知能見,方能去俗。
明睿之智與惻隱之情發揮到極致,才是仁德的展現。
當我們擁有之時,常思天下人之有;
當我們失去之時,也常嘆天下人之失,
此即仁德,此即不俗。
對等的一組句子,字數相同、連續三句以上,我們稱為排比句。
由於排比有比並、排列的意思,所以性質相同也很重要。
教師可以選幾則課本上的例子,問學生這幾個句子有什麼地方相同?
它們為什麼這樣排列呢?然後請學生想一個相當的句子,再問他為什麼這樣排列,
想達到什麼效果,這麼寫是不是已經達到效果了?
文學家在創作時,必須先超脫物外,悟得真趣,然後下筆。
他們比一般人洞達人生、且有冷眼。
冷眼是客觀的態度,但並不表示他們無情。
他們比一般人更多情,因為多情,所以會同其情;
因為同其情,所以他們知道人們想說些什麼,
於是他們冷眼看人生,詩筆寫同情。
力的字形,就像人筋的樣子。人筋很具體,所以它是象形字。
人的「筋」條理分明,所以凡是條理分明就有「力」做為偏旁。
換句話說,「力」本來做「人筋」,後來引申為「有條理」,
再引申為「治理」。凡是精神能勝任的,都叫做「力」。
力的常用詞有:羣策羣力、力爭上游、力透紙背、
自不量力、力不從心、手無縛雞之力
有人行善,卻不為人所知;
有人小疵,卻被渲染傳播;
有人大惡,卻能全身而退。
這一切,都因為所交往的朋友。
朋友若能交相贊譽,自然廣為天下人知;
朋友若只宣揚缺點,縱然是行善也無功。
但求無過,不求有功吧!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愛你永世不再回頭的這一生吧!
〈飲馬長城窟行〉有「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的句子,
以疊字詞呈現形象化,將原本不起眼的河邊草,賦予生命力,
於是讀者心眼中產生鮮明的形象。妙的是下一句挽合了詩人的情感,
看到了青草青,想起了遠在天邊的心上人。河邊草綿延不盡,直到遠方,
詩人的心中充滿想念,念的正是遠方的心上人。看似簡單的疊字詞,
只要使用恰當,也能產生美的感受。
許多文學作品中,都有認假為真的現象。
李商隱詩「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作者並非嫦娥,怎知道嫦娥的想法?
這是作者的大膽假設,也就是哲學中的假然判斷。
將假設問題當成真的,很自然就認為嫦娥定會後悔,
但事實上卻未必然。
凵的字形,就像坑坎一樣,是指凹下去的一個坑洞。
坑洞是具體的物,所以凵是一個象形字。
凵是坎的重文,也就是說:凵是坎重複出現的、另一個不同字形的字。
有關坎的常用詞有:坎井之蛙 命途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