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固定在下課約三十分鐘前,練習寫生字,每次當我說「拿出寫字簿」時,小朋友都好興奮,不過我想,他們的興奮是來自於,寫完字就可以下課!每個生自我都會帶個幾次筆順,這時學生要將手舉起來「書空」,可是他們常常寫得很「忘我」,每次,我都要花好多時間等他們將手舉起來,我才能示範筆順。當我發現,友人趁我寫筆順的時候偷寫練習,我就把整個字擦掉,重新寫過,看是要耗多久,反正我有得是時間。孩子們都知道,沒寫完是不能下課去吃午餐的,所以這時後大家就會集中注意力,跟著書空,否則沒寫完還要被留下來,吃虧的是自己。
我知道寫字對他們來說真的有些困難,因為他們無法掌漢字握結構,也沒有部首的概念,所以在這方面,我著實遇到了瓶頸。另外當我在行間巡視的時候不難發現,很多學生都會「東落一筆、西少一劃」,我後來才知道原因,因為他們寫字是用「批發」的,怎麼說呢?通常一個字我都要求寫個四遍,他們的把戲是先寫好一個部分,再寫另一個部分,也許這樣比較快吧!若以「都」字為例,很多人只寫了左半邊的「者」,卻忘了右邊的「阝」,真是令我啼笑皆非。還有學生很「天才」,有一次我們在寫美麗的「美」,上面是「羊」,下面是「大」,「大」的那一橫應該要比上面「羊」的三橫長,學生寫錯了,我請他回去訂正,他發現自己寫的「大」那一橫似乎不夠長,於是把「大」給劃掉,在隔壁補了另一個「大」,所以是把「羊」和「大」給分割了,這難道還是一個字嗎?於是我舉了英文字母的例子反問他:「B那兩個圓圓的肚子難道也可以拆開來寫嗎?」他立刻衝回去重寫。
學生不懂為什麼寫字一定要按照筆順,他們總覺得只要寫得出來、寫得正確即可。沒錯,當你在考試的時候,那個字你怎麼寫的、有沒有按照筆劃寫我當然不會知道(不過有些字還是看得出來),只要你寫對了當然有分,可是筆順為什麼是筆順,一定有他的道理,我們先不談什麼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問題,平心而論,如果沒有按照筆劃寫,字一定不會好看,這是當然的嘛!因此,只要有學生亂寫、字跡潦草,就全部退回去重寫,一定要養成好習慣才行。
學校預計在教師節前後舉辦朗誦比賽,因此最近花了較多時間訓練學生的發音、語速、停頓、節奏等技巧。由於朗誦的內容他們早已熟記,所以只要在某些部分修改即可。
上台比賽的人數最低不可少於十五位,但我希望班上每位同學都有上台的機會,因為這不僅是一個經驗,對孩子們來說也是一個回憶。
我幫他們依照身高排了位置,一年級的小孩都沒什麼問題,但是班上有些超齡的學生(先前沒有上過中文課,因此安插到一年級),實在很皮,每次只要我說按照隊伍排好練習,這些大小孩就樂歪了,也不知道他們在興奮什麼。在朗誦的同時,不僅動嘴,還要加一些動作或手勢,否則會很呆板。孩子們很快就熟記動作,可是他們的動作經常比得很誇張,甚至要打到隔壁的同學…所以還是管秩序比較累!
我通常比較追求完美,所以,動作一致是最基本的要求,只要動作不整齊,我就會請他們重來,久而久之,他們就知道不可以打混摸魚,因為只要一個不留心,落了動作,就會成為害群之馬。當然,我並沒有要讓他們成為眾矢之的,只是希望藉此訓練他們的專注力及團隊合作的精神,要讓他們知道,這是「小一甲」的事,身為其中的一份子,誰都不許置身事外。這也是為什麼我要求全班都要上台的另一個原因。
我不是「結果論者」,重點在於練習的過程中,孩子們得到了什麼。
本周要結算第一次月考成績,但是,並不是考幾分就會如實登記在成績單上。主任給了我們一張分數對照表,我們必須將學生考試的成績,依照表上的分數轉換,才能將得到的分數登記在成績單上。以「華語」這一科來舉例,如果學生考試得到一百分,轉換過後的分數是九十八分;九十九分得到的成績是九十六分…總而言之,成績單上,「華語」這一科的成績不能出現一百這個數字,我也不明白為什麼,只知道好像是因為不能讓該科的成績太高,才會有轉換分數的機制。而且,主任對任何一位學生的成績皆操有「生殺大權」,因為,這名學生即便考試成績不高,如果他的課堂表現還算良好,那麼,登記在成績單上的分數也能提高。不過我能理解,這麼做是為了給學生一點鼓勵,也希望下次不必追得那麼辛苦。
除了華語,還有說話、生活、音樂、寫字、數學、操行等等,這些科目的成績也是有一定的給分範圍,有些科目不得高於八十一分,最低不得低於是七十分。像音樂這一科,考試方式就是唱一首兒歌,即便學生能完全演唱出來,沒有任何音準或發音上的問題,還是只有八十一分;相反的,如果某一位學生唱得「二二六六」,他也能得到基本的七十分。
此外,在我們以往的認知裡,第一名就是全班最高分者。可是學校今年的規定改成:第一名,平均成績必須達到九十四分者;第二名,平均成績必須達到九十二分;第三名,平均成績需達九十分。也就是說,如果班上沒有人的平均達到九十四分,則第一名從缺。所以現在每一般的狀況幾乎都是第一、第二名從缺,第三名人數暴增,多則可達十名。
這些制度還真是新穎又神奇。
第一次月考結束了,班上大部份的同學都考得不錯,值得鼓勵!
在菲律賓,分數的計算方式與臺灣大不相同,不管是平時考或是期中、期末考,所有分數一律由四十分起跳,滿分為一百分,也就是說,只有六十分的空間可以出題。為此,我們都感到相當不解,一問之下才發現,這樣的配分制度是為了避免分數太低、太難看,因此,我可以理解成,這是一個無法接受「零分」的國家。照這樣看來,四十分和零分意義相同,為什麼四十分就可以被接受,零分卻不行?我不明白兩者之間的差異何在。我認為,這樣只是自欺欺人,對學生沒有好處,當然它不見得有壞處,只是長久下來,我猜想學生的抗壓性會自然而然減低。加上這裡的孩子被呵護得無微不至,什麼事情都有人幫他們做得好好的,不需自己動手,久而久之,養成被動的習慣。
來自家長的和補習老師的壓力真的很令我頭痛,他們經常干涉老師的教學,就連「聯絡簿」用中文或英文寫也要過問。我知道我上的是中文課,所以聯絡簿應當要寫中文,但是學生程度不好,寫那些字對他們來說沒有意義,他們根本不懂那是什麼意思,也不知道那個字該怎麼寫,所以寫了也是白寫。我之所以用英文是因為那是他們比較熟悉的語言,我當然選擇對他們有利且易懂的,難道這樣也錯了?
之後小學部主任建議我將一周的功課、考試一次打好,列印出來發給學生,這樣就省去每天抄寫的麻煩,可是這麼做仍有不足之處,第一,教學上一定會有許多突發狀況,即便事前已經寫好了教案,按照流程走,但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連一節課內會發生的狀況可能都無法預料了,何況是一整個星期。另外,計畫好一整周的作業,需要教學經驗豐富的人才能做到,我們功力還不到家,目前可恐怕無法達成。
現在,我的做法依然維持每天抄寫,但是我會使用中文及英文,雙管齊下,這樣就沒有人能挑毛病了。
本周四、五兩天為中文第一次月考,所以星期一、二、三,我繼續幫學生複習,同時也多了一兩次的模擬考試,讓學生熟習題型,增加臨場感。
我覺得這裡有個奇怪的現象:學生好像不知道考試的規則是什麼,即便已經進行過無數次的小考,每一次都耳提面命的告訴他們考試的規則是什麼、也給過無數次的良性勸導,但小狀況仍然層出不窮,例如:交頭接耳、向同學借橡皮擦、離開位子撿拾掉落的東西…這些都還在我的忍受範圍之內,我最痛恨的是作弊的行為,作弊就是欺騙!我從來不會因為學生的成績差而責罵他們,而且我能體諒他們為什麼成績不好,因為我知道教材的內容對他們而言,是有一定的難度。我的要求很簡單,只要他們要將錯誤的答案訂正即可,這並不很困難吧?可是當我在進行複習考試的時候,有一位學生公然將課本攤開,我嚇了一跳,因為就我的觀察,這名學生平時程度不差,怎麼會作弊?但同時我也感到很生氣,因為你不可能不知道現在在考試;你也不可能不知道考試不能作弊。於是我請他把書收起來,並沒收他的考卷,不讓他繼續作答。事後我私下找他談話,請他解釋作弊的理由等等,我原諒了他,但要他向我保證下不為例,這件事也就到此為止了。我發還考卷的隔天,有一個六年級的學生跑來向我轉達他們補習老師說的話(作弊的學生和這名六年級學生的補習老師為同一人),補習老師說,因為我沒有發第三課的詞彙表給這名同學,所以,他不會寫,因此而作弊。最後還說補習老師不怪罪這名學生作弊!
聽完這席話我當場覺得好可笑,但也好可悲!第一,全班學生都沒有詞彙表,但是有人就是可以不用作弊就拿高分,為什麼你不行?那是誰的問題?難道是我嗎?再說,在考試以前,那些生字、詞彙幾乎天天練習,已經寫了幾十遍了,怎麼可能不會,所以,沒有發詞彙表並不構成他可以作弊的理由。更何況,作弊本來就是不對的行為,用腳底板想也知道吧!第二,身為補習老師,好歹也是為人師表,學生作弊,你非但沒有矯正他的偏差行為,反而替他找藉口,合理化他作弊的行為,還要怪到我頭上,不覺得自己的思考邏輯出了點問題嗎?這樣的人當老師,我真替他感到可恥!第三,我的學生遇到這種什麼補習老師,我替學生感到可悲。
因為下周即將舉行第一次月考,所以本周一直在幫學生複習,不管是默背還是生詞聽寫,每個地方都要進習地毯式的複習。我們班的學生在背誦課文方面幾乎是沒什麼問題,只是有幾個字發音不準,所以當他們背完後,我都要把容易發錯的音寫下來,糾音,跟讀,希望能改正他們的發音,我發現,如果他們自己在唸課文的時候,如果不能唸出標準的音,考聽寫的時候就會很慘,例如他們相當容易混淆的字:走、左、坐,每次都會有人弄不清楚,必須花多一點時間讓他們記憶,因此我會要求他們配合課文,用一整句話來記這個字,如:走,向右走、左,向左走、坐,大家一起坐下來…類似這樣的方式。
因為每天都會有固定三十分鐘得時間,讓他們練習寫生字,寫完之後要請他們拿到前面來讓我改,同時,我會問他們幾個字的讀音,確保他們會寫也會讀,這樣持續了兩個月了,我覺得他們真的有進步,字越寫越好看,雖然有時後筆順還是有誤,但是慢慢改正,慢慢學習,我替他們感到開心,聽寫和默寫也越來越上手了,孩子們,下周就看你們的囉。
這幾天因為發生了些事情,因而耽誤了上傳心得一事,抱歉。
因為事情的急迫性,我想針對這幾天發生的事做一個說明。邱裕文老師在未告知任何人(包含校長、小學部主任及我們三人)的情況下,擅自打電話告知系上、僑委會,我們將於本周提前回台,原因是我們不配合學校的政策、我們對邱老師態度不佳,以及我們與中國志願者相處不睦。但是除了對邱老師態度不佳這方面我們已經向他道歉,並能改進之外,其他兩件事根本是莫須有的罪名,全小學部的教師沒有人配合這項政策,為什麼為獨拿我們開刀?關於與中國志願者相處不睦這件事更是無中生有,邱老師並不與我們同住,對於宿舍的情形的了解完全是聽說而已,拿這種道聽塗說的理由就要請我們離開,也未免太過草率。
經過開會溝通,將所有的誤會解釋清楚後,學校董事表示,並沒有要讓我們離開的意思,當我們問邱老師為什麼要在沒有通之任何人,也沒有與我們溝通的情況下打電話回台灣時,他只是沉默不語。在我們被告這件事時,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如今,卻又要我們繼續留下,心情上的調適有點困難,再者,如果邱老師已經將消息傳回系上及僑委會,我們三人即將離開,那就表示他已經想好了辦法,我們三人各自任教的班級該如何處置。這也是整件事情我最不能接受的地方,如果邱老師願意在打電話以前找我們溝通,把問題攤開來說,告訴我們哪裡需要改進,我是絕對不會在任期內離開東方學院,如今,邱老師「先斬後奏」,我認為,他在處理此事上有欠妥當;家長也認為,這樣的決定太過草率。
除了我們本身的問題外,另外一個影響我們回台灣的因素,是來自中國大陸方面的壓力,他們的高層對校方施壓,任為宿舍裡有台灣人與中國志願者同住,是一件相當不妥的事情,因為我們會影響中國志願者的生活,所以如果我們將繼續留下的話,可能面臨搬離宿舍的問題。宿舍現在共有十三個人,包含我們三個,五位志願者及小學部主任、主任的母親和他們的佣人,還有僑委會遴派文化教師,及一位校董聘請的「臺灣實習教師」,中國志願者似乎認為宿舍人數太多,居住環境不好,因而要我們搬離宿舍。我認為,這件事根本不合理,第一,我們都是同住在宿舍的人,沒有要人搬走的道理,宿舍是大家的,是東方學院的,不是他們的,也不是專為他們而設的,所以我不認為我有搬走的必要。再者,校方雖答應盡量與大陸方面溝通,讓我們繼續住在宿舍裡,並保證如果真的讓我們搬出去住的話,一定會保障我們的人身安全,但我認為這種不確定性太高了,誰能保證未來的事?我們的家人也擔心住在外面,如果遇到問題,要向誰求助?如果遇到危險,應向誰求救?校長的意思是,我們是今年新來的,志願者年年都來,再怎麼樣也算是新人,所以應該要謙讓一點。他要我們與志願者開個會,詢問他們是否同意我們繼續住在宿舍後,再做決定。這件事情本身就不合理,開這個會讓他們決定我們的去留更是莫名其妙。我們來菲律賓以前,完全不知道會發生的狀況。能不能不要凡事都和政治扯上關係?
學校要求學生要會背課文,要會寫生字,要考生詞聽寫、課文默寫,所以每天的上課就是不斷地唸課文、糾正發音、跟讀、自己讀、糾正發音、試著背誦,最後就是練習寫生字…連我都覺得好無聊,更何況是那群孩子。這樣的循環讓我感到無力,也替學生們覺得辛苦,因為康軒教材並不適用於這裡的孩子,對他們而言,這本教材既艱深又不實用,學生到底學到了什麼?拍拍手?還是吹泡泡?難道是這些與他們日常生活中毫不相干的詞彙嗎?學了這些又怎樣?對於他們都口語表達有任何幫助嗎?語言是溝通的工具,而文學的基礎是建構在語言之上,「捨語言而文學」,是否本末倒置?
一年級的小朋友,不知道是年紀太小,還是有點「白目」,很不會看臉色,每次當我不講話,開始瞪著全班的時候,通常只有大孩子會發現,而小孩子卻依然固我的玩,大孩子們會幫我提醒那些小孩,告訴他們苗頭不對了,應該停止吵鬧等等。
我覺得小朋友的問題永遠很多,撇開那些真正是問題的問題不談,其餘的問題,真的會讓人想抓狂。舉個例子來說,我們每天都要練習寫生字或詞語,天每只要我一說「拿出生字簿」時,就會有人跑到前面來問我:要從哪裡開始寫?而且還是「絡繹不絕」!之前我已經講過很多遍了,接著上一行寫,可是還是有一堆人問,我真的覺得這不是年紀小聽不懂老師的話,而是根本沒把我的話聽進去,所以我決定了,如果以後再有人問我要從哪裡開始寫,我一概不回答。我這麼做不是無情,而是必要的訓練,要懂得聽,並且要記住,否則我光回答這些瑣碎問題就好,也不必上課了。
這個國家的教育方式真的很特殊,老師要幫學生把所有的事情做好得好好的,包含所有簿本上的姓名,這明明是學生可以自己完成,且應該要由學生自己完成的事情,為什麼要由老師代勞?另外,這裡的家長好像整天沒事做一樣,早上送孩子去學校後,就待在所謂的家長休息區,等到中午,陪孩子一起吃午餐,順便幫他們換衣服、擦汗、端茶送水等,然後還得幫他們提書包。等孩子上完一整天的課後,再一起回家,伺候得好好的,如果家長沒有空,一切將由佣人代勞。想想我們小時後,不是被扔到校門口就掰掰了,哪有這麼好命的事?連上個學都要父母在一旁待命,那將來長大怎麼辦?
最近不知道怎麼回事,喉嚨很不舒服,講話無法大聲,所以上起課來特別吃力,因為擔心後面的同學聽不見,可是只要稍微大聲一點,我的喉嚨就像火燒一樣。只希望它能趕快恢復健康,讓我免於這種痛苦。
注音符號終於全部教完了,本班同學在韻母的發音上都滿準確的,唯獨前面聲母的部份,還需要多練習,因為ㄐㄑㄒ、ㄗㄘㄙ始終都是他們的障礙。由於主任要求要開始進第一課了,所以注音符號的比重將會縮減,利用剩餘的時間複習,主力放在課文。
小學一二年級自本學期開始,使用康軒教材,但是對於當地的學生而言真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首先,康軒是在台灣給母語者使用,也就是說,當學生要使用本教材之前,需以具備中文口說能力為前提,否則要如何了解課本的內容?再者,學生並沒有注音符號的基礎,所以正式進入第一課前,我必須花很多時間教他們學會注音符號,然後才來學課文。可是看懂了注音符號並不代表什麼,也許學生們能唸出課文內容,但是如果我不翻譯,那對他們而言只是一堆沒有意義的聲音罷了!
第一課由於內容稍微簡單,而且可以配合動作教學,學生很容易朗朗上口,只是很多發音他們無法到位,所以還要花多一點時間在糾音上。會唸、會背,接下來就是寫字了!這也是一個艱鉅的挑戰,因為我們並沒有辦法從基本筆劃開始教,所以只能夠多帶幾次「書空」,多練習寫,才能讓他們記住這個字的讀音及筆順。
上課一個多月了,我時常感到很痛苦,同時我也覺得對不起我的學生。我當出來這裡是懷抱著華語教師的夢想,來了以後發現,跟我當初所知道的資訊有許多出入,現在的教學,根本不是所謂的「華語教學」,我只是在逼我的學生把課文死背起來,把字的讀音背起來,我能感受到學生的無助與無奈,因為我也有同感。
注音符號教學已經進入到韻母的部份了,看學生的反應,似乎韻母比較容易上手。本周進行了第二次注音符號的小考,範圍從ㄅ到ㄚ。這次的考試我刻意將幾個較易混淆的注音符號放在一起,例如第一題:ㄐㄑㄒ,我會唸其中一個,請他們圈出正確的注音。好幾個人都敗在這一大題,因為他們自己本身的發音就不是那麼標準,所以更加無法分辨哪個是哪個。這次小考,由於難度提高,滿分的人數少了一半,但高分群還是落在年齡層較大的孩子,小朋友真的需要更多時間消化吸收。不過,我個人覺得考幾分並不重要,重點是會了沒有,所以我都會要求他們訂正。
我們班有一個很棘手的問題,就是很多小朋友不交作業,這點真的讓我很頭痛。其實我在修學程的時候,班級經營的老師曾經要我們討論「學生不交作業的解決辦法」,其中包含不准下課、或是安排小老師盯著他寫等,但是這幾招在這邊統統不管用,因為這裡的課程安排裡,並沒有下課時間,早上第一節上完英文課後,有十分鐘的snack time,之後就連上三節中文課,沒有休息時間,所以對付沒寫作業的人,只能在中午吃飯時間留他們下來,可是按照這邊的老師的說法,就算留他下來,頂多也只能留個五分鐘,這五分鐘並不是真的要他把作業寫完,而是希望透過這五分鐘產生一種警惕的作用,希望他下次記得要寫作業。但是不寫作業(或忘了帶),在某幾個人身上,已經形成一種慣性,每次只要一問缺交作業的有誰,絕對少不了他們!我真的很不懂,明明聯絡簿上已經寫得清清楚楚,為什麼還會忘記?那聯絡簿是寫好玩的嗎?才小學一年級就不寫作業,那以後怎麼辦?
上課久了,其實不難發現他們這邊的小朋友(甚至大人)都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每次我要他們寫名字,寫任何東西,幾乎每個小朋友都要站起來走到前面來問我這樣對不對、那樣可不可以,其實不寫在哪裡都沒有關係的,我不知道是誰讓他們養成這種習慣的,所以他們常會拘泥在一些小細節,以致於浪費了許多時間。我其實很不喜歡他們這樣,第一點,上課到處隨意走動,像什麼樣子?如果你真的有問題可以舉手,我會過去幫忙。再者,他們不會看場合,我明明已經結束上個階段的工作,進行下一個階段了,但是他們還是會打斷我的話,問我問題。我已經提醒他們很多遍了,也許是年紀還小,沒有辦法這麼快適應我的規矩。
全新的正體中文 WordPress 網誌 全球華文網教師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