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9~06/15在建華綜高的第五週

這一週比較特別的事情就是為了之後的漢字文化節,全校學生都要參加作文比賽,而第一階段的篩選是由華文老師選出每班各五位寫得較為優秀之作品,再晉級去第二階段的篩選。但在挑文章時,不得在作文紙上作任何記號,因為之後還有好幾階段的後續篩選,做了記號會影響之後閱卷者的想法。

題目是考試前才公告,因此事前我也不知道作文題目是什麼。但當考前我拿到題目時,我覺得建華很仁慈,給了學生兩個「引導式題目」自由選擇。 (題目雖然是一句話,但是前後文多了很多的字,幫助學生思考,也能讓學生知道寫作內容應該要包含哪些面向)

【但可惜的是因為規定要將作文紙和題目等等一併放回試場袋裡繳交回去,後來再度將作文紙發下來給老師的時候,印有題目的那張紙早已被收走了,所以我現在也記不清楚那些落落長的引導文字為何。】

題目分別是:「如何正確的做到『孝養』、『孝敬』、『孝順』」和「地球只有一個,我們要如何維持地球的永續發展」,寫作規定則是:文長至少六百字,不得使用簡體字書寫,也不得使用鉛筆、紅筆等非藍、黑原子筆書寫,不得在文章中透漏自己的身份等等,這些很常見的普遍合理規定。

其實跟台灣近幾年的寫作風氣很像,為了避免學生寫作離題,都開始使用「引導式作文題目」,用較多的文字敘述將學生的思維導向題目的方向,再讓學生開始寫作。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是母語人士,從小到大各種大小作文寫了不下百次,當我看完題目時,我覺得一點都不難。但六百字的規定對這邊大部分的學生而言,似乎真的有一定難度。

我知道語言這種東西如果接觸得少或是心中厭惡、覺得自己一定學不會等等,有了這些先入為主的負面想法,會讓自己裹足不前,很難有長足進步。

為了鼓勵他們盡量寫,我也告訴他們這個雖然是作文比賽,但是會算在華文成績裡,是平時成績的一部分。因此,大部分的學生還是很努力地寫,不過努力是一回事,來唸中文部的學生,並不代表他們的中文程度就很好。學生的程度其實參差不齊,有些學生的中文程度真的不錯,連自私自利、彌足珍貴等等的用詞都會用,但有些學生卻是連跟老師用中文溝通都有問題,沒辦法用中文完整表達自己的意思。

在比賽當時,我看到班上有位學生中文程度是真的不好(因為她連週記都寫得不知所云,讓我看了不下六次才猜出她寫得意思),從比賽時間一開始,她拿著鉛筆打草稿,眉頭皺得像被縫起來一樣緊,看得出來是真的很煩惱,但她撐到比賽的最後一分鐘,打鈴了才交卷。我拿了她的作文只發現她居然連一面都沒寫滿,而且在這一個半小時的比賽時間裡,她也沒寫完,連草草了結的結尾都沒有。雖然這樣的作文成績一定不高分,也會在第一階段篩選的時候就被刷掉,但是我在她身上看到了「負責」和「努力」。她願意用她現有的程度寫寫看,就算詞彙量和識字量都不夠,她也是很努力的寫。而不是像班上其他跟她程度差不多的學生,拿到作文紙就開始睡,睡到看到大家都交卷了,才趕快爬起來交卷離場。

我認為這展現了學生在不在乎的態度,在乎的學生,就算作文不算在華文成績中,學生一樣會好好寫;但不在乎的學生呢?就算講明了作文要算在華文成績裡,他也無關痛癢,照睡不誤,交了白卷分數零分又怎樣?因為根本不在乎,所以對他而言根本沒差。

看著那些學生,我彷彿看到了當年我高三時在補習班裡,上課前總是會有考試,永遠都有很多學生拿到考卷連猜都懶,直接趴下睡覺。很多時候我都覺得那為什麼要來補習呢?這樣有意義嗎?就像現在這些來唸中文部的學生,上課不專心、作業不想交、比賽直接睡,用一句「我不會」爛透的理由合理化了這一切不在乎的態度。

人生不是只有念書,我當然知道分數在畢業之後,什麼都稱不上,成績再好也只是學生時期的榮耀;但是如果根本無心要念書,何必來學校呢?尤其中文部學校更是學生自己來報名就讀的,高一的學雜費也要五千多泰銖,若要住宿則要另外繳錢。雖然這些費用對於一路在台灣求學的我而言,是意想不到的便宜。(記得我高中時候念公立學校的學雜費就要一萬出頭了!)

我想,這些孩子的家長也是希望孩子更好,才會在泰文學校放學之後,再讓孩子來中文學校上課,畢竟每一分錢也都是父母的辛苦錢,繳兩份學校的學雜費不是規定,而是自己的選擇。對於父母寄與厚望願意出錢讓孩子來學校學習,這些孩子似乎不懂得珍惜,只顧自己開心就好,人在心不在的態度,看在我眼裡,覺得很為他們的父母心疼。

世界上每個國家、每個學校總是會有這樣的學生,我不是不能理解,而是我覺得如果不想念書,可以不用勉強來學校,這些時間可以去做其他的事情,就算回家幫忙也很好,也不會浪費父母的心意。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