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文課上,如果有小朋友不願意開口說話該怎麼辦呢?這一直都是我們煩惱的問題。
其實,關於這件事我也掙扎了很久,站在老師的立場,當然希望學生能多多開口、多多練習,那怕只有一點點、只有幾個字,身為母語者的我們多多少少也能猜到他的意思,進而幫助學生說出一個完整的句子,如此中文才能進步,然而學生呢?他們也是這麼想的嗎?我想到了我以前學習英語的情形。以前,因為個性害羞也害怕說錯,所以不太敢在老師甚至大家面前說英語,總擔心一不小心就會被笑,因此只敢默默記下來、默默地說、默默學習,我在想這樣一定不好嗎?我也沒有不認真,只是不太喜歡開口而已,這樣的學習有問題嗎?而現在,是不是也有學生跟當初的我有一樣的想法呢?如果是,那我們又應當如何取捨?是要強迫其開口說話進步還是要順應性格讓其默默學習?
討論許久,我們決定採用開口說話的方式,讓每個人至少都能說到一點,因為想要進步迅速,在會話方面真的要多說,我們也不希望一堂課下來都沒有練習到,這樣就失去了原來的意義了。當然,我們也加入了遊戲的成分,營造一個好的環境讓學生沒顧慮地說話,甚至說錯也不怕的課室條件。一開始,先教學生「顏色、形狀」,問問學生有甚麼東西是紅色?甚麼東西是長方形等等,出乎意料之外,學生反應熱烈,會不斷拿起身邊的東西來向我說:「老師,這麼是白色」、「那個是黑色」,而這時也把握機會教導學生身邊物品的正確說法。接著,再把全班分為兩組、把每個學生編號,1號對1號、2號對2號,然後再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瓶子。接下來請每組1號出來,當聽到我說:「某某顏色或形狀」時,就要去搶放在中間的瓶子取得發言權,搶到後再說出有甚麼東西是該顏色、形狀才算成功。會想要玩這個遊戲,是因為這樣可以不知不覺讓每給學生都參與到、開口,也能順便觀察每個學生吸收的狀況,以做為日後進度上的調整。
不過這當中也發現一些小問題。像是常發生學生搶到瓶子後,不知道有甚麼東西是該形狀,就會愣在原地,甚至還有聽不懂題目的情形發生。對此,我所想到的是下次在進行遊戲前可以先告知要玩遊戲,提高學習意願和專注力。另外,當台上學生回答不出來時,有些台下學生就會忍不住想要告知答案,結果就是引起另一組的不滿而吵架,甚至一言不合落淚,我想對於「公平性」小朋友是很在乎的,那怕只有一點點也不行,即使我認為這也沒什麼。針對這項,也只能在設計活動時,要提醒自己想得全面一點,模擬可能會發生的狀況,才不會有問題。整體下來,這個方式還不錯,讓所有人都有機會開口,雖然仍有不少在狀況外,一上來就傻站在那不知道要去搶瓶子,但大致看來此活動還算及格,只是可惜了瓶子,才用一天就已經被小朋友扭得亂七八糟,看得我是苦叫連連。
如果說中文就像玩遊戲時那樣順暢、自然、毫不猶豫,如果學習的意願就像搶瓶子時的那樣專注、狠勁、勢在必得,我願意、我願意再花多點時間想好的活動、適合的遊戲,只願你們能夠多說點、多學點、多快樂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