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很無聊”

    「如果我沒有腦漿爆掉,那一定就是頭殼崩解。」我手拖著下巴兩眼無神地漫遊,如此篤定地想著。

    算一算剩下的日子,還有十幾週,也就代表著我還要再摧殘那原本已經很小的腦袋瓜,進行高思維高難度高辨析的課程創造活動,我可憐的腦細胞啊!到底有什麼是吃了會增強腦部運轉的啊……不行,再這樣下去我就算有無限的靈感也會有枯竭的一天,一定有什麼是我可以借助的。於是,課本就成了我新的教案來源。會想要使用學生現有的課本,是因為這樣一來可以在現有學過的基礎進行會話,因為已經學過一點所以進行加深加廣比較順利,也是由於學校老師在使用課本時比較注重寫、讀,正好給會話課一個機會;二來是這樣也較有系統,依據課本的編排邏輯,或許能給學生一個循序漸進的內容,當然,還有我的腦袋瓜……

    不過,當我重新翻了翻課本時,又開始苦惱了,「這樣的編排似乎沒有強烈的連貫啊……」我皺了皺眉咕噥著,像第八課學「你會不會說中文?」第九課換成「河水為什麼會流動?」第十課再跳成「我要種瓜」,如此,我該如何運用呢?「如果先從變換句子開始呢?」新的主題──「這、那」就產生了。首先,先介紹「這是」、「那是」的用法和差異,如,「這是書」、「那是書」、「這是筆」等。接著再加入所有格「你、我、他」,將句子拉長成「這是我的書」,或者也可以套用學生的名字進行造句「這是Justin的書」。等學生瞭解後,再將句子改成問句,如:「這是你的書嗎?」、這是「這是Kevin的書嗎?」。這時,也可以隨機拿起任一學生的物品,問另一問學生:「這是你的_____嗎?」提高學生專注力,也無形中灌輸這個用法。接著,將全班分為兩組,再各選出兩位上台面對白板。然後走下去拿學生的東西,請台上學生運用教過的問句「這是____的書嗎?」猜這是誰的,猜對才算過關。

    我原以為會很順利,可惜我錯了。當兩位學生在台前猜是誰的物品時,同組的組員就會忍不住一擁而上,把台前擠得密不透風,即使我不斷請同學回去,過沒幾分鐘,一樣的情況就會再度上演。更糟的是,同組成員會提示(甚至直接說出這是誰的)而引起另一組的不滿而吵架。還有一點是,我時間估得不好,因為一堂課有70分鐘,這樣的課程內容不足以撐完全部,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應該是課程內容過於簡單,畢竟,這已經是他們學過的東西再加以變化的,偏偏剛好中文從肯定句到問句也不大難,也就造成現在這樣的窘境。我想,之後若要繼續從課本取材,一定要考慮到難度的拿捏,加入新的元素,才能讓學生感到新鮮的同時,也能體會句子排列後意義的變換。不然,當學生覺得煩悶,就會開始四處走動、聊天,這時再請他們回坐可就得花不少力氣了。

    下課了,我拖著疲憊的身軀,慢慢地走回辦公室,途中遇到一個剛剛教過的學生。我笑了笑問:「怎麼了?看起來不開心」她幽幽地頭起頭,緩緩地說:「我覺得很無聊。」那一字一句清晰地傳進我的耳朵,大大地撞擊我的心靈,縈繞在心頭久久無法消散。

    「對不起啊……下次我會弄得更好玩的……」我喃喃地說。「不是啦,他們本來就這樣……」她這樣回答著。或許吧,我心想,揮了揮手,轉身往辦公室的方向,嘴角卻不經意地浮起了一個苦澀的笑容,頓了頓,我推開辦公室的門走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