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這個禮拜,我們改變了政策、也揮別將近三個月的教學習慣。
在一次深入對談後,學校老師和我們達成共識:此後將以課本內容為教學的材料,而不再是我們自己選擇主題當作教學目標。會這樣做主要是希望我們能與這裡的老師們有更多的交流,透過課程內容的安排與討論,我們更能發現彼此的想法,也才會激起不同的火花。這對於小朋友而言是件好事,因為將能一次得到兩位老師一起絞盡腦汁的成果,而就老師方面,我們對於自身教學上的優缺點也會有更深一層的體悟與反省,將有助於自我本身的成長。
這個星期和老師討論後,決定要複習暨大《中文》第八課的內容。其實課程已經上完了,但是需要再進行簡單的複習讓他們勾起回憶,因此希望我能負責這一塊,而老師則帶領進行練習簿上的習題演練。回去後,我想了想,我決定讓他們操練排列句子,因為生詞已學完、課文也背過了,對於由生詞衍生的排列組合,我認為更能讓小朋友了解其中的奧妙。首先,先帶著小朋友掃過一次所有的生詞,請他們分辨相似字並給我一個句子,接著,再利用之前已經做好的字卡進行遊戲。全班分為兩組,一組派大約4~5人到台前的桌子,聆聽老師說的句子,找出相應的字卡並貼到白板上,最快完成者即算成功。
整體實施下來還不錯,是值得沿用的方式,不過,在想句子的時候的確花了我很多時間。因為不想直接使用課文的句子,學生已經背誦過後就容易直接憑記憶搜索而不是聽我說的句子,這樣就練習不到聽力了,也代表著我需要用極少的生詞創造出有意義的句子,是一件大工程啊!我想,下次也許可以加入不一樣的字,不一定要侷限在課文裡,只是這就需要寫在白板上告知他們不用找。而在遊戲之間,也發生一些不可預料的事。就像當遊戲開始沒多久,有一組一飛快的速度完成挑戰,但另一組卻遲遲不見字卡,我就開始納悶:應該不會這樣吧?我在選人時都要搭配程度好跟程度不好一起。後來他們告訴我,原來是找不到字卡,也就是桌子上根本沒這個字,這下子就麻煩了:那應該要如何加分呢?所以我想儘管對字卡有著無比的信心,相信在製作的時候不會有錯,但下次在進行遊戲前,最好還是要檢查一下,或者自己先試玩一次,才不會發生這樣的狀況。而在複習生詞的時候,我也發現小朋友對於相似字的辨認有點困難,也就是說如果有長的很像的字同時出現時,他們就容易產生迷惑,甚至會混淆。因此,我覺得以後可以多多練習這一塊,加強他們對字形的認識。
「好!用『覺得』給我一個句子」
「我覺得很高」摁,我點了點頭
「我覺得很遠」「可以」
「我覺得很多」「對了」
「我覺得我是人」「……」啊啊啊啊啊……同學你嚇到老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