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週 8/29-9/2

  經過了第一週的摸索,我初步的了解了這間學校的運作模式,也漸漸地抓住了我們班學生們的程度以及偏誤方向,最明顯的是發音,幾乎沒有四聲,而學生們的語法和句型的基礎架構過去沒有打好,說起話來總是使用著不完整的句子,像是「我也」和「我們都」。

  孩子們每天都有很多科目要學習,學生頭痛,教師也頭痛,學校所使用的是與台灣一模一樣的教材,但是僑校學生的中文程度不如台灣孩子,若拿一課國語課文來說,台灣孩子有十五個生詞要學,對僑校學生而言這一篇課文裡面大概就有三十幾個詞彙對他們來說是完全陌生的,以受過的華語文教學教育來說,我真的很想要一個一個語法點慢慢地敎,讓孩子們了解並且吸收,但是國語課畢竟不是語言課,還有著進度的壓力,所以我打算接下來運用作文、說話和閱讀課,加強孩子們的中文能力,想辦法讓這些課盡可能地相輔相成。

  這個禮拜是第一次上說話課,我設定了一個故事的開頭,將孩子們分成兩組,讓孩子們進行故事接龍,然後在十五分鐘後進行小組發表,孩子們編故事的期間,我從旁協助還有糾錯,盡可能地協助十二個孩子的語句流暢通順,從這第一次的說話課中,我大致上抓到了每個學生表達語篇的程度,並且覺得這個活動而言,對我們班的孩子們來說算是有難度,因為學生們已知的詞彙量不多,語法也較弱。

  作文課,我配合國語第一課,發下學習單讓孩子們練習寫擬人化的句子,班上有一半的學生能寫出幾句架構不錯且通順的句子,但是另一半則還是無法將修辭法運用在句子裡面。 

  這一週下來,我更清楚了對於這個班級該使用什麼樣的教學步調以及方式,在課程進度以及孩子的吸收速度之間的差異,將是接下來最重要的課題。在這一週我還遇到了另外一個小小的狀況題,每天的最後一堂課是補習時間(類似台灣的課輔班),我們班有六位學生會留下來補習,以往其他老師都是讓學生們完成作業,所以我也依著這個方式,讓學生們寫作業,並從旁指導,但是有位家長來反應補習時間不應該是寫作業,而是要上課來補強較弱的科目,作業可以帶回家寫,但是另外又有家長是希望學生們在學校就可以將作業完成,讓我頓時陷入兩難的狀況,因為每個人的需求和要求都不一樣,又因為語言的關係很難跟家長們好好溝通,後來我採取了一個折衷的方法,就是每天會針對一個科目進行複習和加強,有時候我就會依當天的作業情況,規定學生們先寫那個科目的作業,並發現他們的問題,然後立即再將那一段內容進行講解,確定他們都了解吸收。這是我第一次遇到需要堅守自己立場的情況,因為其實家長們都不是那麼清楚自己孩子的學習狀況,然後每個人又都會提出不同的要求,所以我最後採取的方式其實不是為了迎合家長,而是為了學生而考慮,選擇對他們最好的方式。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