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學到現在,我把數位載具導入我的華語課堂當中,我想我的華語課堂有了一些改變。這些改變不全然是好的,因為除了改變了原本的上課模式之外,學生也得開始適應新的教學型態和教學方法,所以我必須對於這樣的改變很誠實的紀錄。坦白說,絕大多數的學生都很喜歡這學期的新模式,主要的原因應該是
- 上課能夠更聚焦:投影出來的內容老師必須在課堂前就先準備好,所以整體來說會提高課程的結構性,學生也因為轉換投影片之間的刺激和多媒體的內容可以更加聚焦,專注在上課的內容。
- 多媒體資源效率應用:過去若是在華語課藥呈現多媒體的資料,大多數的情況老師必須準備講義和喇叭,學生擠在教室前面觀看相關的照片或是影片,除了課堂變得很混亂之外,對於學習興趣的提高也有限。此外,製作教材的時間也相對費時,因為本校印表機只有一台,而且所有老師一起共用,有時候沒有辦法在時間內影印好。
- 活動能更順利進行:除了原本就使用的課堂講義外,我試圖設計更多的語言活動讓學生熟悉文本的內容。我拿掉了原本講義上面附的問題和圖片,將這些媒體資料放到投影片上面,除了學生更聚焦之外,也對於教學活動比較有幫助。以前的講義礙於空間的限制,我常常會把字體縮小,空間很凌亂,但是現在的講義我在文字上面加上拼音,除了空間配置邊大了之外,學生所感受到的壓力沒沒有這麼大。而投影片的內容除了是上課主要的教材之外,也是學生的提示版。當學生忘記了詞彙或是句子時,他們可以直接從投影幕上看到,或是當他們有不會的生字詞、句型時,老師也可以快速的提供給他們。
- 翔實記錄課堂內容:過去的記學除了每天都會事先設計好的教學流程之外,有時候常常會很混亂,因為三個班級上課的內容有部分重疊,作業的指派有時候也會搞不太清楚。但是若是事先製作好投影片,交代作業時候可以和學生討論作業的難度和多寡,也直接在投影片上留下記錄,學生比較不會有意見。此外,當學生忘記之前所教授的內容時,也可以在每堂課上課前端,快速幫他們複習,讓他們能夠記起來。
我使用的工具:
- LCD投影機
- 三張圖畫紙拼湊起來的投影幕
- iPad 3rd generation
- Macbook Air
數位載具使用於中學課堂:
學習者背景分析
學生背景很特殊,有部分的學生為華裔,但在家裡大多不是說中文而是福建話,所以聽說的基礎不夠踏實,在加上菲律賓地區的華語學習風氣不高,很多學生上中文課只是因為家長的希望,而非本身的主要動機。學生能夠聽懂一些簡單的課是用語,但是對於基礎及的溝通會有一些問題,常常出現初級學生常見的口語問題,選用疑問句隱藏自己的語言程度。上課的模式主要是以講述為主的文本教學,但學生選用的課本對他們的程度來說過高,課堂得高度依賴教師翻譯和講解。
原本的上課模式
過去我習慣把課文編成簡單的版本,搭配圖片、討論、練習、句型等等項目讓學生做練習,一個學期過去後,我發現學生對於這種上課模式有些厭倦,一來是因為許多學生程度都不太好,沒有辦法完全理解文本的內容,加上平常上課態度不是很專注,有許多部分都沒辦法完全理解。另一方面,班上有幾個轉學生,這些轉學生的中文都不太好,而且沒有完全學好拼音系統,所以當面對課文時常常會有不知所措的感覺。之前的評量方式主要採去考詞彙的方式,學生會被指定部分的詞彙當做測驗範圍,以考聽寫的方式,要求學生寫出正確的拼音、漢字和英文翻譯。由於學生沒有習慣以中文語法模式思考,所以他們造出的句子,大部分都以簡單詞造句,句法也常常出現問題,如句子基本結構的錯誤、漢語副詞的錯置、否定詞的錯誤使用等。
目前的上課模式
主要採取投影片與聽說活動為主的教學活動。由於學生聽說的基礎並不好,這學期開始的教材只剩下五課,因而採取「一半教課本、一半為補充教材的方式」,補足課本的不足。此外,在十年級的課堂,希望能多複習功能性強的主題內容,讓學生能夠有基本自我介紹、買東西、表達情緒、介紹朋友等主要的主題,建立學生的信心。除了原本課堂的教學之外,也會針對不同班級、不同需求而設計不同的教材。
- 八年級:相對封閉的基礎對話,改編自「五百字說華語」及「基礎漢語(韓國版)」
- 九年級:符合學生興趣的聽說教材,把飲食習慣、動漫、介紹朋友等主題納入。
- 十年級:功能性強的會話主題,以任務性教學為主,並結合「常用中文句型」,幫助學生複習過去學過的主題會話。
由於每個班級的需求和學生特性不太相同,所以進度和學生的學習狀況都會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衝突與挑戰:以下記錄從開學到目前所遇到的狀況
- 架設投影機會浪費一些課堂時間:中學部一堂課的時間為40分鐘,但架設投影機需耗費前兩分鐘,加上禱告、課後收拾、寫課堂記錄的時間,會耗費約八分鐘的時間,對於時間的掌控上要做加強。但開心的是,學生都會幫我架設投影幕,也會在課堂後幫我收好延長線。此外,因為投影機和電腦的搭配得當,所以課堂的效率叫過去來的好,所以削減後其實沒有浪費太多時間,整體效率相對而言為提昇而非減少。但是為了不影響下堂課的授課時間,我習慣在學生下課的前三分鐘就結束課堂,讓學生練習或是寫作業,然後就開始寫課堂記錄及收拾器材,這樣比較能夠讓學生準時下課。此外,在使用投影機時,如果讓學生一直釘著投影幕看,老實說他們也不容易專心,我所採用的教學技巧是有時候把投影機遮蔽起來,讓學生專注在學習單或是課堂活動,等學生有需求或進行下一個部分時,才把投影機打開。這樣一來學生能夠有「聚集<=>發散」的效應,讓學生能夠維持一堂課的專注時間。
- 漢語拼音字體相對漢字小,後面的學生看不清楚:由於學生認字、拼音的程度很差,所以我在教材上面還是習慣會放上漢語拼音,讓學生好理解,好讀。但是如果再投影片上放拼音,後面的學生會看不太清楚,在一個二十人的班級來說,不容易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做在前面看。我採取的方法是讓程度好,不需要看拼音的學生做在後面,讓初級、需要拼音的學生做在前面,如果是全班都需求的材料時,我會直接印成講義發給他們。
- 老師講述時,學生容易分心:當面對投影片時,學生可以聚集精神,但有部分學生會在下面做別科的作業,我常常會特別問這些學生問題,或是沒收學生別科的作業,讓他們可以專心在課堂上。
在這邊必須強調一點,我常常把投影片當做提示版的功能,而並非是單張單張的教單字。主要的原因是學生學生已經有一定的認知程度,所以對於聚焦的能力比較強,所以單張投影片所呈現的內容可以更多,並提出問題,讓學生直接思考,不用再花時間每個每個單字講解。
在設計閱讀課程的時候,我也習慣利用圖片幫助學生了解段落大意,並要求學生進行聯想,而非直接飯一整個段落。我發現菲律賓學生很依賴老師的翻譯,只要是他們沒有學過的句子,他們都希望老師可以翻譯,然後確認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