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健全心理

孩子在學業競爭下,有時會有嫉妒之心,這時,父母與師長如何開導他呢?提供青少年心理的書籍是很重要的。這些心理學的書裡,有許多案例,也有許多的情境,如果教師能提供這一類情境書籍,供孩子參考,他們就會從中得到啟示,進而改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教師平日可以到圖書館找這一類的書,放在班級圖書裡,增加學生閱讀的機會,間接的幫助學生達到心理的健康。

李商隱〈無題〉

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這是一首愛情詩,描寫相思的心緒。相愛的兩人不一定會常相見,因此離別之時,依依不捨。詩人以東風無力,百花凋零這兩個意象,比喻彼此的無奈,分外傳神。同時詩人也體會到:愛情的本質是生命到了盡頭,才會停止思念;蠟燭似淚流盡,眼淚方止。所以,離別之後,對鏡梳妝,暗傷年華流逝;月夜行吟,但覺月光清冷。此時,興起了探望的念頭,於是想托付使者帶去音訊,將相思之意傳達給有情人。整首詩由現實的場景,聯結到鮮活的意象;再從憂愁的感受,回歸到實際的行動,形成了自然的律動,虛實相生,動靜得宜。

美感經驗

大凡一件事物讓我們覺得美,一定是物與我之間闢出一條適當的心理距離,物以其美的姿態面對我們,我們也以欣賞的角度面對事物,彼此之間恰到好處,才能感受到美。美感經驗既是主觀的知覺,也是客觀的態度。

冂的意思

冂這個字的外形,就像是國界的樣子,他是囗字的省形,所以是一個省體象形字。冂的本義是國界,引申為遠方,冋是它的後起形聲字,而坰又是冋的後起形聲字。

沈佺期〈獨不見〉

沈佺期〈獨不見〉:「盧家少婦鬱金香,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這首詩寫思婦的怨愁。少婦本是過著幸福的日子,誰知良人長征,獨留怨愁。音書斷絕,秋夜漫長,思婦獨不見其夫婿,唯有明月照著她所織的衣裳。不言明月照著她的愁顏,而說明月照流黃,寫來含蓄。

韋莊〈章臺夜思〉

韋莊〈章臺夜思〉:「清瑟怨遙夜,繞絃風雨哀。孤燈聞楚角,殘月下章臺。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來。鄉書不可寄,秋雁又南迴。」這首詩主題是秋思。秋天裡,耳畔是琴瑟、風雨之聲,接續著楚角響起,孤燈殘月,芳草遲暮,好一派蕭索景象。所懷之人未至,鄉思魚雁難寄,值此秋夜,北雁南飛,其苦不言可喻。一種秋天,不同角度敘寫,可見出詩人對秋的感懷,各自迥異。

聲調的教學法

國音中有四聲,這是外籍人士最難掌握的地方。其實,只要掌握聲調的音高,就可以讓他們拿捏發音的訣竅。一聲的音高是55:,二聲的音高是35:,三聲的音高是214:,四聲的音高是51:,教師可以用任何一種樂器吹彈出音高,讓學生辨認,也可讓學生練習發出音高,反覆練習,直到熟練為止。

蘇軾〈次韻江晦叔〉

蘇軾〈次韻江晦叔〉:「鐘鼓江南岸,歸來夢自驚。浮雲時事改,孤月此心明。雨已傾盆落,詩仍翻水成。二江爭送客,木杪看橋橫。」這首詩是蘇軾北歸中原,晦叔初至虔州知州任。蘇軾自被貶海南,一心盼能回返中原,直至徽宗建中靖國元年,方得以如願。詩言江南岸邊聞鐘鼓之聲,如夢初醒,不禁心中暗驚。由海南回返,歷經幾番新官上任,此心如孤月,不曾晦暗。眼前傾盆雨落,思如泉湧,心中激動不已。晦叔前來相會,情意殷勤,此情此景,永生難忘。蘇軾此時雖獲朝廷恩賜致仕,然無權無勢,太守親來送行,特以此詩表達感謝之意。一句「孤月此心明」,道盡蘇軾感激之情。

李商隱〈落花〉

李商隱〈落花〉:「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這首詩詠落花。小園飛花之時,客離高閣而去,此景正撩人傷感。眼見花飛連曲陌,客去竟不歸,是以終日盼望,怨夕陽轉眼即至。滿園落花,不忍遽掃,仍盼落花時節又逢君。此心隨春而盡,春盡令人沾衣。詩人在構織情境時,往複回返,使花與春的意象緊密連結,又使春盡、落花、離人緊緊綰合起來,一片深情,真切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