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轉變的時候,老師和父母必須負起教養的責任。只要他們有一點點的言詞不當、心地不善,我們都要介入輔導。我們把正確的做法告訴他們,並提醒他們凡事為別人設想。如果他們做到了,可以給予正面的鼓勵;如果他們行為不當,也必須依情、理、法追究責任,讓他們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節制。
作家的風格
作家的風格可以從選材看出,有思想內涵,有獨特個性,才能選出不同於他人的素材,因此,從作家的選材,可以看出作家思想的深度,獨特而專屬的品味,以及他的喜好,這一切與他人可說千差萬別。
心即是理
王陽明提倡「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認為人必須「誠」,對後世人格教育有深遠的影響。一個人若能「致良知」,就能清楚的知道行善而不為惡,待人以誠,並對於合義理的事,即知即行,因此說:「此心即是正理,不假外求」。
風格即人格
風格就是一個作家的精神個性,在作品內容與形式統一所表現的獨特性。 作者風格緣於才氣、功力,前者是內在,後者是外在因素。思想、個性是內在;環境、師友是外在。
風格即人格。風格就是一個作家的精神個性,在作品內容與形式統一所表現的獨特性。
文學的風格
風格,即是文學作品流露出的特殊品味和格調。曾國藩《家訓》:凡大家、名家之作,必有一種面貌,一種神態,與他人迥不相同。風格也是作家個性與人格在文學內容和形式兩方面綜合的表現。
繪本的插圖
繪本的插圖,必須符合下列原則:一、創意的主題,能和生活結合;二、趣味的情境,讓人會心一笑;三、新穎的技法,可欣賞圖與文;四、和諧的版面,符合美感經驗;五、美感的造型,讓人心生歡喜;六、獨特的風格,展現高尚格調;七、精巧的印刷,感覺精巧細緻,以便引發兒童的想像和美感。
聯想與美感
聯想有助於美感,還是有礙美感?若是有意旨、與主題相關的聯想,自然有助於美感,這就是「融化的想像」;反之,漫無目的的幻想,毫無主軸的空想,不但無助於美感,反而有礙美感,那就是「不相融的想像」。平日我們可以訓練自己有意旨的想像,而且凡事要有美的聯想,以培養審美的情操。
墨子的思想
法家思想
法家主張「富國強兵」。戰國商鞅主「法」、申不害主「術」、慎到主「勢」 、韓非集三者之大成。 「法」主要在制定客觀的法令、標準,使人民遵守;「術」主要說明人主應少說、少做,莫測高深,以操控臣下;「勢」主人君權力運作,用「殺戮」和「獎賞」讓群臣畏懼,將利歸功於人主。由於法家刻薄而寡恩,因此執法者往往下場淒涼。
荀子性惡說
荀子主張「人性本惡」,若隨性所至,不知反思,則悖禮犯義,暴戾恣睢。因此,他主張「禮」、「法」。以禮約束之,以法刑罰之,使惡人知所收斂,以致不敢為非作歹。在古代,人們都認為天有意志,唯獨荀子認為「天無意志」,不因為人為善,上天就給人長壽;不因為人做惡,就輕取其性命。讀書人凡事要自我約束,方能不違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