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生識字,可先教學生拆合生字。有的字可以分成好幾個部分,就讓學生組合成那個字之後再辨認。識字的主要目的是認得那個字,並學會組成常用詞,了解常用詞的意思,再進一步了解它們在句子中的意思,然後便於閱讀文章。識字量的多寡,也是閱讀能力高低的一個指標,生字認得越多,詞彙越豐富,對於文章的理解也越全面。
釋「新」
「新」這個字的外形,由「辛」、「木」和「斤」三個部分組成。「斤」在這裡用的是本義,指的是「斧頭」,「木」在這裡也是用本義,指的是「樹木」,「辛」的本義是「刑具」,在這裡用它的引申義,意思是「砍」,它同時也是「新」字的聲符,聲兼其義。會合這三個部分,「新」的意思是「拿斧頭砍樹,換取錢財」,它是「薪」的本字。現在,我們說「新年」、「新舊」,用的是它的假借義。
教孩子與人同樂
新年裡,正是家人團聚、聯絡親情的好時節。如果孩子熱衷在自己的電玩,卻不肯參與家人的團聚,父母必須告訴孩子「新年」在習俗上的意義。能拋下自己的事,與大家一起同樂,既可了解親友的性情,又可趁機會請益,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根據觀察,孩子若在新春年頭,卻寧願獨自一人,那就是人際關係開始出現問題的時刻,要特別的注意。試想:一個孩子可以不在乎親人,那麼他會在乎誰呢?
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
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弔豈知?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這是一首詠史詩。詠史之作,既要詠古,也要抒今;既要詠人,也要喻己,方見深刻之意。這首詩乃劉氏被貶之際,路過長沙太傅賈誼宅,有感而發之作。首聯點出宅因人而出名,頷聯言眼前唯見蕭條之景,頸聯以正反詠賈誼之事蹟,尾聯抒發哀人且自哀的心情。詩的寫法層次分明,能聚焦於所詠之人──賈誼,洵為佳作。
釋「張」
「張」這個字的外形,是由「弓」和「長」兩部分組成。「弓」用的是本義「弓弦」,「長」用的是引申義「引長之」,它是一個从弓長聲的形聲字,聲兼其義,所以意思是「拉開弓弦」。現在我們把它視為「張開」,用的是引申義,把它視為單位詞「一張紙」、人名「張先生」,用的是假借義。
教孩子珍惜親情
新年到了,在小孩子領紅包的當下,請問孩子:「大人為什麼要給你紅包呢?」讓孩子表達對長輩的感謝吧!給紅包的本身是一分愛,我們愛小孩,所以發紅包給他們;相對的,小孩也應該對長輩表示感恩。平日教小孩向長輩問安,為長輩分憂解勞,讓小孩懂得禮貌,培養他們對親情的重視,那麼,他們的舉止行為也才會中規中矩,不至於有失分寸了!
元稹〈遣悲懷〉其三
元稹〈遣悲懷〉其三:「閒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詞。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唯將終夜常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前二首從與妻「共患難」寫起,而知「守貧賤」之不易,第三首從「悲妻悲己」下筆,點出一切是命中註定。鄧攸賢而無子,潘岳喪妻無偶,自古以來,即有此慟,不獨自己而已。由此轉出一層意思:後會難期,只能以思念報答妻子的恩情。三首所寫之悲,各自不同,又互相聯屬,正見詩人解題之妙。
教孩子學會堅強
面對挫敗,孩子會擔心害怕,這時,不妨拿些小動物造型的布偶,借著布偶告訴他應該怎麼辦。布偶拿在手上,父母和師長可以先讓布偶問候孩子,並做自我介紹,然後再與孩子對話。記得要讓孩子有答話的空間,並觀察他是否接受布偶的對話。然後,暫時把布偶交给他,讓他自我對話,這樣可以使他抒發內心的恐懼,並產生面對逆境的勇氣。
釋「吉」
「吉」這個字的外形,由「士」和「口」兩部分合成,是一個會意字,六書分類屬異文會意。「士」在這裡用的是引申義,解釋為「讀書人」;「口」在這裡也用引申義,意思是「說話」。這兩個部分會合出「讀書人要說吉祥的話」,換言之:讀書人口說好話,就能招徠吉祥之事。
元稹〈遣悲懷〉其二
元稹〈遣悲懷〉其二:「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這首詩懷想妻子身前的戲言,傷感今朝獨享富貴。頷聯想念妻子的恩德,睹物思人,不忍看見她所遺留的針線,充滿悲情。頸聯題落筆,言侍奉妻子的奴婢尚在,夢見妻子時也曾捐出錢財,往事不勝欷歔。尾聯下定論,點出當時貧賤乃是悲懷之由來,而這種恨人皆有之。整首詩情真意實,著實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