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第十週週記

這一週在教學實習方面,一年級及三年級的韓國籍學生的中文會話教學有著下列的進度。一年級的部

份,目前進行到第六課;洋娃娃。三年級則結束日常對話練習唱華語歌的部分,針對孩子們較差

的語法進行加強。同時補充了課文主題梅花的相關華語遊戲。(梅花、梅花幾月開)在遊戲中重新

複習學過的詞彙。

另外,社團課的書法教學,所有的學生已經開始進入漢字的練習。雖然僑校的資源較為不足,但是看著這些孩子努力的學習各種筆畫,彌足欣慰。

這一週是學校的期中考前夕,校隊暫時停止練習。校隊籌組至今,每天孩子們揮汗練習,雖然大部分都還是運球運的不甚理想,但是至少現在都還是對於這項運動有著不小的興趣。希望帶給孩子們這項運動的樂趣,再加強訓練技巧。

實習第九週週記

這一週的教學一就是以一年級導師國文課以及中文會話課、社團課三者為主。

這週參與一年級仁班的國語課,並且實際上台進行教學,教學內容以國語習作、回家作業、生詞國字書寫的部分為主。並且協助導師處理學生特殊情況,例如孩子們受傷的情況等。

一年級的孩子相當的純真,中文程度相較於剛開學時有著顯著的成長,但是還是習慣以韓語最為溝通語言。有一兩位孩子非常的優秀,雖然父母都是韓國人,都是很能要求自己不用韓語在課堂上發問,努力的嘗試用中文表達他們想說的問題,這種精神非常的值得學習。

會話課近來已經漸入佳境,但是學生具有一些明顯的偏誤有待糾正,例如學生會說:” *我也。;還有”*我都”*我不能看。(實際意思是我看不到”)”以上的錯誤缺乏了動詞,以及動詞的偏誤,是學生常發生的,還有聲調也是一年級與三年級韓籍學生共有的問題,其問題應是韓語的負遷移。因此,聲調應是韓語為母語者的學習難點之一。 

實習第八週週記

   這一週是漢城華僑小學的校慶週,每一個人都為了準備這一個一年一度的活動忙翻了。我主要擔任以下的工作。

1.   參與校慶運動會準備事宜,包含預演、布置等。

2.   校慶當天擔任捐款名條書寫工作。

   在校慶結束之後,全校行政回復正軌,接下來是一個小型的活動:漢字文化節,在這節日裡,校方

舉辦了類似國內的國語文競賽。本人因為具有書法專長,忝任漢字文化節語文競賽評審老師。除此之

外,也開始著手 組織校園籃球隊。也協助整理體育器材室,重新整理所有球具。

    關於教學實習方面,進入班級內參與實習之後,一年仁班的郭老師給了我相當多的機會上台教學,

使自己有機會自我省思,在針對一年級的孩子進行語言教學時,可以怎麼樣再增加課堂上的元素。以

及,在會話課裡帶入國語課本教過的詞語,藉以讓孩子們複習。近班實習的這一週,也批改過作業,

也更了解孩子們對於華語的了解與掌握能力。

  

    而在組織籃球隊方面,也學習到了很多經驗,包含了規劃訓練計畫、招生、淘選隊員等。在其中與其他老師們的溝通,也讓自己成長了不少。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校慶運動會的成功,所有的老師通力合作、合作無間,方有此成果。雖然海外僑的體育硬體設備很缺乏,但是漢小還是展現了相當大器的校慶風采。

實習第七週週記

 

   本週正式進入一年級班級教學實習後,每堂國語課輔助級任老師教學,不僅觀察了幾位會話課學生的表現,對於他們程度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時,對於掌控學生的情緒、教學氣氛,也有所進展。更重要的是,參與國語課後,對於會話課的教學,也有著了更多的想法了。

   除以上之外本週仍繼續進行一年級及三年級的韓國籍學生的中文會話教學。一年級的部份,目前進行到第四課;三年級則進行日常對話練習(電話用語等他回電話附件一),並且進行打油詩的猜謎遊戲;除此之外,還進行社團課,書法教學。依照學生不同的程度予以不同的漢字、筆畫練習。並且進行書法比賽題條的練習。

   總體而言,初次進入一年級班的感想是非常的緊張,因為從來沒教過這麼小的孩子,幸好班級老師非常的和善,也非常的願意和我分享帶班的經驗。

 

實習第六週週記

  目前在漢城華僑小學的總務處實習如何處理行政上的問題。每天早上八點上班開始,先整理剛到的早報,還有送達的包裹,照收件人的單位分送。目前比較無法處理的問題是接電話,因為不會說韓語,無法應答韓語的電話,是最不方便的部分。

  繼上一週觀察學生的發音問題之後,這一週一開始先查考期刊論文,從學者分析韓籍學生的發音問題中,揀選出最適宜的方式來針對孩子們設計補強教學。

  針對三年級的部份,使用定調練習的方式加強,仍特別著重在撮口呼的部份。同時也使用了繞口令的方式,加強學生的發音,同時也舉辦了小小的競賽,避免讓學生到無趣。

這次使用繞口令的方式加強學生的口語表現,某些學生對於自己的發音相當有自信,但是殊不知仍舊是有點兒問題的,或許是因為環境使然,尚未發現自己的發音問題。   但是孩子學習語言的優勢仍舊再這一週裡展現無遺;這一週的教學發現,孩子們進步得相當多,如以後繼續針對這樣的口語進行加強,所獲應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