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第十二周 2013 1017~1025

因為下禮拜一開始放假,所以實習周記我打到禮拜五這樣紀錄比較方便。

這一周開始應該要在各個部門開始實習了,而我從這一周到十一月中旬這一段時間都要在中學部實習觀課,若沒有代課,就要在班上觀課,希望我能從這些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們中習得技能。但是,因為校長要去台灣分享與注音教學相關的心得,所以幼稚園及小學部的主任需要做PPT及錄製影片讓校長帶去台灣分享,所以我們要幫忙主任錄製及剪輯影片,影片的部分就是錄製各個部門在教注音的這個部分,雖然大部分的影片是由另一位實習生做的,而我只是在最後兩天重新剪輯影片。

從這些影片當中,可以看出各個部門因應學生的年齡及程度在教學上又很大個差別,在幼稚園,因為是剛開始接觸注音符號,所以老師利用肢體來教學,比如說請學生排出ㄇ的形狀,在排的過程,也複習這個注音的筆劃,「一豎一橫折」,老師唸的同時學生也會跟著唸,由這樣的方式,不僅讓好動的小朋友有玩遊戲的機會,也可以解此提升小朋友學習注音符號的動機。而小學部,老師也是利用遊戲來教學,老師將注音符號的紙張放在地上,老師念「ㄈㄤ」,然後學生找,找完後,老師加上了聲調「ㄈㄤˋ」,然後學生找聲調,這樣的師生互動,讓學習注音符號的過程更加歡樂,確實是在快樂中學習。而中學部,因為學生年齡是青少年的階段,對於玩遊戲可能較無熱忱,所以老師利用聽寫的方式,老師念生詞,然後學生上來寫,接著大家一起看有沒有人寫錯。而大學部,因為每位學生都已成年,對於老師的詞義表達都能相當清楚的接收,所以老師並不是教注音符號該怎寫,也不是聽寫,而是教ㄣ與ㄥ的差別,老師教ㄣ與ㄥ的不同,就是在於你捏鼻子發音時有無震動,若你發ㄥ的音,氣因為會通過鼻腔而產生震動,若ㄣ則無,學生了解後,老師念一篇文章,只要遇到ㄣ或ㄥ的字,老師就會停下來讓學生分辨,最後老師在白板上寫了幾個ㄣ與ㄥ的字,請一位學生上去分辨,若錯了就和台下的學生一起共同糾錯,雖然大學生對於玩遊戲這塊可能沒有興趣,但是老師透過這樣的互動方式,老師不僅達到了教學目標,對於學生來說,這樣的上課氣氛也不會沉悶。雖然都是學注音符號,但是因應學生的年齡與程度去做調整和改變教學方式,也是身為一位老師所需要注意的,因此教學的PPT或是教學方式不應只有一套。

禮拜三早上是語言中心的學生來上課,這一周的進度就是幫他們複習注音符號,然後開始上遠華語第一課,這兩位小妹妹,學習態度非常熱忱,不管是學過的字或是沒看過的生詞他們都搶著要學,上禮拜和他們基本的對話沒有問題,上第一課時,怕會過於簡單,所以我也多補充了東西給他們,但是因為他們什麼都要學,所以在課堂上也會一直問問題,以至於進度有點落後,所以下一堂課,在備課方面我會更加注意一點,配合他們的程度,不補充過多的生詞,還有因為在注音的學習上,因為並沒有太扎實,所以下一堂課仍要加強他們的注音。

禮拜四和禮拜五,就是幫忙主任做PPT及影片,然後就是期待假期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