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令人苦惱的星期三,因為今天正好是每個禮拜想新課程的時間。由於學校的老師希望我們能帶會話課,可能利用課本或是學過的東西或是加一些新的新東西去變化、去改寫,然而,我覺得學校所使用的教材本身偏難,硬要編成對話會讓內容顯得生硬,不利於學生學習。第二是學生較活潑,會有上課走動的情形,如果用一般成人會話課的方式,用討論、背誦的方式去教導的話難以吸引學生,必須先教導、複習一些課程,再用一、兩個遊戲搭配才行。如此,該如何把課程用遊戲去包裝就是令人頭痛的問題,因為相同的遊戲玩久了學生會膩,就會不想參與課程。第二個問題是要上甚麼課程呢?在手邊沒有適當教材,又沒有甚麼實務經驗的我們,只好每個禮拜努力地從課本、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揣測學生可能會用到的詞彙、場合去尋找靈感。
時間滴滴答答地追著跑,在飽嚐腦袋抽筋、怒髮衝冠、目眥盡裂、雙手捶地紅腫後,我們決定這次的主題是休閒娛樂,首先先教導幾個常用的詞彙,同時詢問學生「你喜歡做甚麼?」、「你喜歡______嗎?」接著再分組請學生上台比賽寫字,我們唸詞彙學生寫;最後則是比手畫腳,我們選一個詞彙請學生做動作,台下的學生必須看懂並以中文回答問題才算得分。而這次和以往不大一樣的是我們決定以Power Point進行教學,利用學校語言教室的設備,再輔以圖片,一方面是想試試新的想法,另一方面也是想體驗語言教室的環境,看是否適合教學,結果,成效相當不錯。學生似乎喜歡圖像的刺激,看到圖片都會有所反應興奮地大喊,而且也有助於記憶。不過有一個小問題是,該如何延續這段記憶呢?因為也不是每個人都有電腦,給ppt的想法不可行,我們也想過請學生帶紙筆抄下詞彙,實行下來卻發現,學生寫字過慢會影響整個課堂進行,因此,關於使用電腦教學的這個部分還要再想想。另外,關於語言教室的情形,整體來說還不錯,只是電視有點小而且偏右邊,當學生看不到或不清楚時就喜歡跑到前面,第二是學生對於電腦也相當好奇,一直想要跑來按,雖說我們已經有一個人在看守,仍有不少學生跑來湊熱鬧,第三是由於沒有簡報筆,所以一定要兩個人搭配,不然老師活動範圍就容易被綁在電腦邊。
其實在這次的課程,我們也有一些小發現。第一是學生似乎對於漢字仍有點陌生,因為看他們在寫字總有點像在畫圖,一個字是一個圖畫,較少有偏旁物件的概念;第二是ㄅ、ㄆ易混淆,像是排球、棒球;還有對ㄤ、ㄩ這兩個字比較不會發音等,像彈鋼琴、羽毛球等;或是像「音」這個字下面的「日」裡面就常誤寫成兩劃。第三,由於教材是使用中國暨南大學出版的,所以在有些詞彙上會有兩岸的差異,這也是我們在準備課程的時候要特別小心的,例如:講「畫畫兒」而不是「畫畫」,在上課的時候就曾被小朋友糾正。
另外,我們還發現在玩比手劃腳的時候,建議一定要再複習一次全部,不然就容易發生學生知道是甚麼卻不知道中文該怎麼說的窘境。還有,在圖片上的選擇也非常重要,如果能挑選一些逗趣或是有卡通人物的小朋友都會非常喜歡,也會記得更深刻。不過,雖說這種方式還不錯,但能使用的年級只有四~六年級,關於這點我們也和學校的老師討論過,他們解釋是因為教室、設備不夠,所以才做此安排,他們也覺得應該往下開放給其他年級一起使用,所以已經向校長及基金會提報了,也希望能提升整個學校的教學品質。
我想,這是一個年輕的學校,還有很多發展空間,也會有更多的難題和挑戰等著它,未來,值得期待。
這次準備的課程是有關於問路的基本用語:直走、左轉、右轉、後退和停。主要是希望學生能運用所學單字,聽懂並進行日常簡單對話。等介紹完後,再畫地圖說明起訖點,讓學生練習並加深印象。最後再用事前準備好的口罩矇眼,指定目的地後,由學生發出口令帶領矇眼同學抵達即算成功。
原本想說應該不會很困難,只是幾個單字的運用,然而,在五、六年級時的確如此,到了三、四年級反倒就顯得有些慌亂,可能是程度差異,或者在講解時沒說清楚,在矇眼遊戲就發生了不少笑料。像有下指令的拚命喊「左轉」、「左轉」、「左轉」,但是矇眼的卻不斷直直走,把下指令的同學氣得半死跑來告狀。還有下指令的同學說錯,明明應該是左轉,卻不斷說右轉,導致矇眼的同學一直走不到目的地,雙方都焦急地不斷大吼。
不過,也有同學太想得勝,便直接用手推著同學走,或直接以印尼文下指令,這是應當小心避免,也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安全問題!所以,我們便一人在前指揮,一人在目的地保護小朋友不受傷,也在開始前特別叮嚀不推擠、其他人不吵鬧干擾等規則。其實會想玩這個遊戲,主要是考驗他們能否根據實際情形,對他人說出、指出正確的方向;而聽話的人,則是否能聽懂並理解,進而走到目的地,如此雙方都能練習聽說能力。不過,我們也發現,這個遊戲比較可惜的是,受限於空間及時間,比較無法讓每個人都嘗試,而教室的空間也不夠大,常常其他學生起立站到旁邊,就已經顯得擁擠了,要在設一個目的地實屬勉強!而且,若能有一位在旁協助,當他們不會時給予暗示,這種試誤學習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也記得更深刻,當然同時也能知道每個學生學習、吸收的狀況,甚至也能稍稍打成績。
不過,在上課的時候,我也發現:有些學生可能是害羞,請他到台上示範左、右轉、直走時,學生堅決不肯上台,也令當時的我十分尷尬。我當時的作法是直接選另一位學生上去,不過,也造成部分學生覺得可以因此不上台而拚命抵抗。回去後一直在思索,上台就一定比較好嗎?不是應該以學生為中心、適性發展嗎?又或許他只是還沒準備好?但是,若每個人都如此,課堂活動又要怎麼進行下去?再說,若不上台,得到的即時反饋一定比在台下少,豈不可惜?
「老師!我!我!我!」我回過神來,看著一張稚嫩的臉龐興奮地對我大喊……
「啊……好!你來!」我笑了笑,手伸過去點了一位學生。
如果讓外國人排出一個「最難學中文」排行榜,我想,量詞一定是榜上有名的。單單只是講述一個東西,卻要用各種各樣的量詞去描述,就連我也說不清楚,何不簡簡單單、乾乾脆脆用「個」來代表全部呢?不過抱怨歸抱怨,為了能更有效地掌握中文,而不至於鬧笑話,從現在就開始打好基礎是必要,因此,這次的課程就定為「量詞」。
一開始,先介紹幾個常用、常見到的量詞,如:「個」、「隻」、「件」……等,再分別舉數例加深印象,也可以請學生想想還有什麼東西會用到這個量詞,讓學生反向思考,縱使說錯了,老師也能即使給予正確的觀念,甚至有時會補充很多在想教案時沒想到東西。接下來,就開始玩遊戲靈活運用了。首先將全班分為兩組,每組派一位到台前準備,接著仔細聆聽老師的指令,並將之畫在白板上寫出正確的量詞才算過關,如:畫出一隻雞並在下面寫「一隻雞」。
如此進行下來成效還不錯,不過仍有不少小插曲發生。例如,當台前小朋友在畫畫時,其他同組的小朋友就會迫不及待地想要看而群體衝到前面,結果導致台前被擠得水洩不通,連老師要檢查都要一個一個剝開來看。我想關於這部分還是要稍稍注意,因為一大群小朋友就等於台上的學生有一大群生力軍,有時候台上還沒思考完,馬上就被「正確答案」轟炸得暈頭轉向,呈現出的答案可能是合作後的結果,不一定代表學生真的理解了。還有一件很有趣的事,只要老師說;「誰要?」小朋友就會用力地舉手、揮動雙手,甚至還會跳起來吸引老師的注意,這時就要小心了,如果不慎點到剛剛才玩過的小朋友,則會聽到一陣群情激憤式怒吼:「老師!他sudah了」「sudah!」遇到這種狀況,我也只能顧自鎮定地說:「喔!你sudah了,那還有誰要?」當然,只要是競爭就免不了小處罰。為了不傷及小朋友的自尊,也為了增加一些趣味性,所以我們決定把「抱老師一下」當作處罰的內容。令人鬱悶的是,只要提到這項東西學生就避之唯恐不及,好似我們會把他們賣掉,但是無論如何,處罰還是要有的,所以一場追逐賽就這樣活生生在教室上演了。
「花用什麼?」「一隻花!」學生大聲地回答。我悶笑了一下說:「不對喔,是朵,一朵花」「那衣服用什麼?」「一雙衣服!」又一位學生用力地大喊。我無奈地笑了笑:「不是,是一件衣服」「叉子呢?叉子用什麼?」「一顆叉子!」學生不氣餒地用自信百分百的聲音說。「是一支叉子」我笑了笑,這次是真的發自內心的笑。我喜歡這種勇往直前的精神,無論對錯,說出來本身就是一種挑戰,而從這挑戰中才有可能自我成長,縱使跌跌撞撞,比起躲在舒適圈裡走安全路線,反而更容易得到答案,畢竟,如果都不開口,老師又怎麼知道你懂了?懂多少?學語言當如此,處事也當如此。這堂課我學了很多,向這些小朋友們,這些活潑的小朋友,或許,未來還會有更多的震撼等著我。
第二個禮拜很幸運地剛好遇到了印尼的過年,大約是從08/04~08/11這段期間。也因此學校放了一個長假,小朋友開開心心的過年,身為實習教師的我們,也得以一窺這個神秘國度的盛大慶典。
話雖如此,也由於這個過年,學校宿舍唱了空城,我們便順勢搬到佛堂一星期。佛堂很大,約有五層樓,平常時就會有很多信徒來此參拜,可說是巨港的一間大佛堂,而在一樓還有停車場下面,各有一間素食館,可以算是佛堂的經濟來源之一。
應著佛堂人員熱情的邀請,我們便來個小度假,跟著他們一起去Lampung玩。據說這個地方要開9個小時才會到,而且鄰近海邊,於是,一群人就這樣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第一天住在小木屋裡,雖說是小木屋,不過裡面卻只有一間廁所和飲水機就沒了,有點小失望,不過這不影響我們的興致,馬上換了短褲就跑去海邊玩水。水很清澈,沙灘也很乾淨,我們邊潑水邊撿貝殼,也看到了許多螃蟹和水中生物。
到了晚上,就開始煮飯切菜,我們還生火烤地瓜,營火嗶嗶波波地響著好似一團跳動的閃焰,這時旁邊有人開始拿著吉他談奏,周圍的人就開始咿咿喔喔地唱和起來。海風吹來,帶點鹹鹹的味道,掠過脖子就像輕撫般溫柔,夕陽西沉,像是畫家隨意的一筆,有種瀟灑淡然的輕鬆,似乎再也沒有甚麼事還值淂計較、煩惱。我開始有種錯覺,這不正是我所期待的場景嗎?如同電影裡的情節在眼前上演的時候,我卻開始懷疑,這是真的還是只是如水面的倒影不真實?又一陣風吹來,我閉上眼睛,想到:何須執著真假,只要這一刻盡情享受就足夠了!
逮到夜晚又是另一番滋味。星星像是被誰灑出來般橫倒,像棋盤又像沙灘上的貝殼,點綴著這寂寞的黑。仰望天際,不禁想到在台灣要想看到這景象,恐怕還得去墾丁、爬山,都市化的犧牲竟是如此可惜。悄悄地,海水開始變的可怖而洶湧,如一隻大怪獸不斷的怒吼,遠方一閃一閃明明滅滅,似燈塔或者船隻。
爬回床上,蓋上棉被,這夜,有點涼。美好、期待、依戀,我滿足地笑了笑。
第一次踏進課室,心情是忐忑的、緊張的,深怕一個不小心就鬧個大笑話。在阿安老師的建議下,我們分成兩組:我、華隆及佳瑜和嬿倫,分別帶領三到六和一到三年級。在想了一夜的課程後,我就像出發的遠征軍,拿著白板筆推開了教室的門。
我揣測了一晚,卻從沒想過開頭會是這樣。只見一群活潑的小孩跑來跑去,一眨眼,就有一個小孩衝過來巴著我問:老師!你會講福建話嗎?(用台語)當下,我愣了愣旋即說到:摁!會一點點!小孩便興沖沖地跑走了,留我一人徒留納悶。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這裡不僅有許多華人聚集,而且多是福建、客家人,只不過這裡的福建話和台語還是不大一樣,像我們會說:洗身軀,他們則說:強水,所以有時候還是會產生雞同鴨講的狀態。也沒有對錯或者正宗,就只是隨著歷史的滾輪、時間的淘洗,語言,開始有了新的生命和歸宿,這同與不同,僅僅是遷徙刻畫出來的痕跡。
第一次準備的課程是請學生寫下性別、高矮、胖瘦、(不)喜歡吃的東西以及(不)喜歡做的事,接著再請同學猜猜這是班上那位同學寫的。在一來一往互動過程中,發現學生程度不一,有些很快就ok,有些則需要不斷的解釋,可能利用英語、可能是肢體語言。大體來說,四年級的學生多有詞彙量不足的問題,知道想表達的東西,卻不知如何說、如何寫,不過開心的是學生多會努力的溝通,縱使我聽不懂印尼文也認真解釋,我喜歡這樣的活潑,我想這是今後我要加強的目標。
不過也許是第一次,還是不太上手,在管理秩序方面還有很多加強的空間。這裡的教育哲學就如同它的名字:開心學校,因此強調學生能快樂地學習,有點「愛的教育」的味道,希望能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取代打罵壓迫。如此,我便有了新的課題:如何能吸引學生的注意、順利進行課程,而不任其吵鬧走動呢?我只能這裡說這裡的老師真不簡單啊!看來,我得好好研究班級經營了!
全新的正體中文 WordPress 網誌 全球華文網教師部落格